纪念币发行量开始急速增长,这对于收藏来说,不利因素远远高于有利因素,主要原因是,目前社会上还无法普遍接受纪念币作为普通货币进行流通,因此纪念币消耗量非常少,发行量等同于存世量。
纪念币收藏价值也因此难以提升,毕竟收藏多以“物以稀为贵”,何况纪念币长期以来都是币商为主的市场为价值主导,而如今更多的纪念币掌握在收藏者手中,对炒作为主的币商来说,缺少掌握的数量对炒作来说并不有利。
咱们先从2014年开始,统计一下历年的纪念币发行量: 2014年,1亿马年生肖+7000万和4,发行量为1.7亿,发行市值为4.5亿元(注:发行市值=面值x发行量)
2015年,8000万二轮羊年生肖+1亿航天纪念币+5亿抗战70周年纪念币,发行量为6.8亿,发行市值为23亿元。
2016年,3亿孙中山纪念币+5亿二轮猴年生肖币,发行量为8亿,发行市值为65亿元。
2017年,5亿二轮鸡年生肖+2.5亿建军币+2.5亿和5,发行量为10亿枚,发行市值为87.5亿元。
在纪念币发行量巨大的情况下,流通纪念币无法被消费,却又丧失升值能力。所以有人提出,希望未来央行发行纪念币时能减少发行量,不然这会抹杀流通纪念币市场,流通纪念币将失去其投资增值功能,淡化收藏意义。那么,这种说法合理吗?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并不全面,流通纪念币本身的意义不是收藏,而是“流通”,纪念币的发行也不是为了投资增值,只是作为纪念事件的一种表现手段罢了。而纪念币的收藏本身只是纪念币的衍生品而已,因为以前纪念币获取方式稀罕,因此纪念币就自然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
或许央行增量发行纪念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纪念币的流通,有消耗,才有价值的进一步健康增长。如果单纯只为纪念币减少发行量的话,获利的更多还是币商而不是收藏者,毕竟越是量少的收藏品,普通藏家的收藏成本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