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947|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大千艺术成就:百科全书似的人物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83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6-19 1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张大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单枪匹马高举中国文化大旗,在海外为中国文化打天下,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画展之多,出版之众,影响之大,贡献之伟,古今中外也鲜有人能与他比拟。”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翘15日如是说。   “大千书画 古韵传情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5周年精品画展”于2013年6月13—15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张大千精品画作60余幅,其中部分画作是首次在大陆展出。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国际研讨会,十几位著名学者、艺术家深入研讨了张大千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精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从几个要点谈了如何界定张大千作品真伪。一是把握他的绘画时期,他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学谁像谁,形神兼备;中期研究敦煌壁画三年,画作线条更纯熟,色彩更鲜美,到50年代画风融合各家,技巧更精致,更真实自然;晚期他泼墨泼彩的方式非常独特,泼彩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画法。二是他的写意和工笔一定是结合的。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翘看来,张大千极具传奇性,才华横溢。李永翘历数张大千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画家,此外他还是书法家、篆刻家、装裱家、收藏家、摄影家、美术理论家、探险家、美食家、园林艺术家、武术家、戏剧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等等,他还是中国石窟艺术现代科学保护研究的开创者。他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物。”
  “张大千更为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在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李永翘介绍,“早在20年代,他就多次在韩国、日本举办画展,50年代初,他在印度新得里举办画展,主要展出敦煌壁画的临摹,后来还在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办画展、出版画册,当时西方民众对他的称呼是"中国文化大使",把他看成中国文化的代表和形象。”
  李永翘认为,张大千不仅使海外华人重新获得了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使西方艺术界、学术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辉煌性。“张大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互相统一结合的优秀典范,这是他成功的最关键原因。”
  作为来自张大千故里的嘉宾,内江张大千纪念馆馆长胡红雨更关心的是如何高举大千艺术的旗帜,发扬张大千的艺术精神。他认为,张大千的艺术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即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推崇自然的精神,对生活热爱的精神,以及创新和开放的精神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林木从另一角度对张大千进行了评估,他认为张大千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并没有得到一个应有的位置。“美术史没有看到张大千是模古和集大成者第一人,没有看到张大千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第一人。作为画家的张大千,打破了研究中国绘画传统而丢掉了中国的宗教画领域的严重历史疏漏。仅凭此一点张大千也可驰名于中国文化之史。”(中新 刘欢)
  张大千生平传略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
  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
  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
  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
  1978年定居台湾。
  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2 18:00 , Processed in 1.092581 second(s), 19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