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新中国粮票票样研究 上海 丁俊 “票样”是粮票正式发行前粮食部门为了宣传新版的粮票提前印发的样票。其主要功能是给粮食部门工作人员用来鉴别真假票用的依据。票样和正式发行的粮票的区别在于票面加盖有“票样”(或是“样张”)等字样。票样的发行量相对于实用粮票而言要少很多,它仅作为粮食部门内部人员鉴别真假票使用,不具备实用粮票的流通性,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此,除了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外,一般老百姓在当时是接触不到票样的。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长达几十年的粮食凭证供应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粮票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离开了人们的生活。粮食部门将过期的库存粮票先后进行销毁处理,在销毁过程中不少库存粮票流入了社会,粮票便不知不觉中进入了 收藏领域。在粮食部门流出的粮票中就有一部分是我们以前看不到的粮票票样。因此,票样的收藏也就成为了粮票收藏的一个分支。 票样的发行有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在实用票上加盖“票样”两字,其加盖的形式、字体、字号、字距、颜色及位置等都涉及图案的美观以及防伪等要素。现就以下方面谈一下粮票的票样。 (一)票样存世的形式: 粮食部门为了使用方便,票样的发行一般有三种形式出现: (1)随文件发行 通常新版粮票发行前粮食部门都会对其下级单位下发类似使用公告的文件。其内容一般都是通告某年某月开始正式起用新版的粮票,为了让相关工作人员对新版粮票有所认识,通常在下发的文件后粘贴相应的粮票票样一套,以作内部宣传、鉴别使用。 这种随件下发的票样,一般比较少,大多是作为粮食部门档案装订存档保留下来的。有的装订打孔时甚至还破坏到票面,所以一般 品相不大好。但却是作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极具史料价值。但这种形式的票样留存下来的很少,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2)样本形式发行 样本是由粮食部门专门印制的粘贴粮票票样的小册子,里面分别粘有一套全套粮票的票样(图1),有正反两面粘两套的。粮食部门直接将样本下发各下级部门,以便于粮食部门内部的使用。大多数粮票票样都伴随样本发行。但也有不少票样没有发行样本。 (3)散票(成套)留存 有些粮票票样发行时未专门制作样本(或者在增发某一枚粮票时不再重新制作样本),粮食部门通常就简将整套票用回形针或订书针订在一起下发,这也是为和我们常会看到有些票样上留有针孔和锈迹的原因。这种情况在浙江票(薄纸)中比较常见,再如广东63,广东71的票样许多都留有锈孔。 全新品相的散票流出也很多的,一般都是从粮食局库存里弄出来的。有些还有出现联张、版张的,比较常见的有宁夏68语录票样是5联流出的,湖北76票样有10枚小版流出的,还看到过浙江薄纸票样有大版或整版流出的。(图2) 从收藏保存的角度来看散票更容易存放。而文件、样本的保存就比较麻烦,但其价值一般要高于散票,各存利弊。也有藏友为了入册便于欣赏,将票样从样本上撕下保存的。这就随个人喜好了。 收藏票样的朋友都知道并不是每一套粮票都发票样的,有些粮票发行时没有发行票样。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浙江油票是每隔两年换一次图案的,则第二年同图案则不发行票样。再如浙江74和浙江76图案相同,后者就没发行票样。这都可以从一些留存下来的文件资料里得知。 另外,还有一些只存在票样而未发行实票的,如安徽69语录的5斤票(图3)据说印好后发现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语录给弄错了,最终这枚未能发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票样;再如福建77中也有一枚票只有票样而没发行实票的。 (二)票样加盖的文字 粮票票样通过加盖“票样”等文字以区别于实用票。其加盖“票样”字样的最为常见;加盖“样张”的也较常见;还有少量加盖“样票”、“样本”等字样。另外一些带有流水号的粮票,如早期票中军票、部分省票;后期票中国票78(图1)、军票2000都有流水号。其票样的流水号一般均为“000000”。 票样加盖的文字一般由各省粮食局的习惯而定。目前看到加盖“票样”字样的是最多的;此外浙江的薄纸票,上海的月份票一般都加盖“样张”字样。江苏票最有意思,
72年以前的粮票票样都加盖“样张”;
72年以后的粮票票样都加盖“票样”;而江苏72票样的前三枚加盖“样张”,后四枚加盖“票样”。其他文字就少见多了,可以看到的有:广东63加盖
“样本”字样、浙江71则加盖“样票”字样。还看到过一些地方票有加盖“样品”等文字的就更罕见了。(图4) (三)票样加盖的形式 票样的加盖形式一般分为“机制”和“手盖”两种。所谓的“机制”是指粮票印刷过程中直接将“票样”两字印刷在票面上。而“手盖”是在印刷好的粮票票面上人工加盖上“票样”字样的印章。 其区别在于“机制”票样由于是专门制版印刷的,用的是油墨,所以一般字迹清晰,线条均匀,加盖位置固定准确。而且油墨印上后干得很快,所以票在叠放时背面一般不会沾到正面的字样。 而“手盖”票样一般用刻有“票样”字样的印章沾用印泥直接加盖于票面。加盖所用印泥材质如果较差的话,时间长了,会有渗油现象(加盖文字周围有一圈油);而且印泥不容易干,印完没干透直接叠放背面往往会留有下一张的印色;此外由于人工加盖用力不均匀会导致字迹不清晰甚至出现叠影,线条粗细不均匀,加盖的位置因人为关系有所偏差。这些都可用来区别“机制”和“手盖”。 一般国票、省票的发行都比较正规,大多票样都是“机制”的。有少部分票样“手盖”也是因为漏发、补发或是因时间关系来不及印制而就简使用“手盖”的形式。一套票中一般加盖形式只有一种,要么“机制”,要么“手盖”。但也有例外,比如浙江79年奖售粮票票样(图5),6枚中有5枚是“机制”票样,而半斤是人工加盖的。其原因就是半斤票是后来补发的一枚,当时没有专门印制票样,就临时使用“手盖”的方式。 另外,票样的加盖大多是在票的正面加盖;也有盖在反面的,如上海72反面票样(图6);更有正反两面均加盖的,如辽宁69票样(图7);还有正面一套反面一套,两小套合为一套的,如福建66;此外像山东票中出现票样图案只印单面(反面为白纸),再加盖的,常见有山东69语录票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