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定于2016年9月10日发行《海上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不但再现海上丝路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图景,也在今天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探索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小全张邮票图稿
从8月29日至9月8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1省的历史文化(分别为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广西、安徽、天津、江苏、云南、河北),同时重点推介《邮票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专题邮册,该款邮册包括11本分册,由11省自选邮票资源诠释本省海丝文化。《邮票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专题邮册已于8月29日通过集邮网厅面向全国预售,将带您全面了解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美景。今天让我们开启江苏篇。
江苏与海上丝绸之路
南京不临海,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城市,与南京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南京的历史地位有关。南京与海上丝路直接有关的历史遗迹主要属于“六朝”和“明代”,而这两个时期恰是南京作为都城的时期。
公元3—6世纪,六朝政权为了建立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的友好往来,形成了以建康为起点的东海航线,这为拓展和加强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六朝政权与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外国交往主要通过海路进行,建康都城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城市。
15世纪,明朝郑和下西洋使南京成为郑和下西洋造船基地和始发港,见证了海上丝路最后的辉煌。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终点和物资人员汇集地。永乐皇帝为表彰其出使西洋修建的天妃宫、静海寺以及为下西洋兴建的大型官办造船基地龙江宝船厂等历史遗存见证这一航海壮举。
《邮票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江苏》邮册
《邮票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江苏》邮册,以15世纪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主线,见证海上丝路的辉煌,配以与其相关主题邮票,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南京境内的石头城遗迹(石头津)、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大报恩寺遗址、净觉寺、天妃宫碑、郑和墓、洪保墓,都见证了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邮册看点
使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扫描二维码下载“E邮”客户端,打开网络条件下全景扫描单张邮票,可欣赏郑和航海AR动画,感受精彩4D“大视界”。
邮册内页展示
1石头城遗迹(石头津)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在依山临江的金陵邑旧址筑城,因当时清凉山名石头山,故所筑城称石头城。当时,石头城西为浩荡的长江,石头城临江一面有重要的水上码头“石头津”,作为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要地。
石头城遗址,反映了3-6世纪南京作为都城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与海外世界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活动,以及在海路开拓和航海技术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之间形成连续和固定的航线,为文化交流和传播谱写了新篇章。
2龙江船厂遗址
宝船厂遗址是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船只的遗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代打造航海船只的船厂遗址。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见证了15世纪中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航海设施和技术,增进了中国人的海洋知识和对海外各国的了解,加强了世界沿海国家的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建造和航行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木帆船时代的巅峰水平。龙江宝船厂为郑和的船队提供的不仅有适于江海两用的沙船船型,也有适应水深浪急的广阔海域的福船船型,更有规模巨大的“宝船”,为船队下西洋提供了充分保障。同时,郑和船队是从宝船厂开船、在附近的龙江关出水,从这里走向世界,因此该遗址是“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的直接见证。
3浡泥国王墓
明朝,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都城。明朝初年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朝贡贸易”,使得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高峰,国家之间交往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携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但不幸病逝于南京。有感于中国的友好和文化的灿烂,留下遗愿“体魄托葬中华”,被以王礼下葬。此举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见证。
4大报恩寺
南朝刘宋年间,从海上航线来到南京的天竺(今印度)高僧僧伽跋摩、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等在此寺研修佛学,表明这座寺庙早在东吴至南朝时期就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
明代大报恩寺是由大航海家郑和监修,利用下西洋所余万余量银两修建的皇家寺院规制的佛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5天妃宫碑
天妃崇拜一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郑和下西洋使妈祖信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被海外华人世界认可的精神信仰体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妃宫碑是仅存的直接记录郑和下西洋的几块明代碑刻之一,也是见证南京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重要文物和碑刻文献之一。
6净觉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至圣百字赞》诏书,敕建礼拜寺于南京,位于南京升州路28号的伊斯兰教寺院净觉寺,是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明宣德五年(1430年)该寺遭火灾被毁,此时恰逢郑和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准郑和的奏请,动用国库资金重建。至此,这座伊斯教寺院成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重要见证。
郑和作为穆斯林,在下西洋期间,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回国担任南京守备时期,也促成了南京的清真寺净觉寺的敕建,使南京成为其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中心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宝贵的海洋文化精神,也是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其格局和意义对于海上丝路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大作用。
7郑和墓
郑和病逝于下西洋的航海归国途中,衣冠冢葬于他航海起点的南京,可谓落叶归根。郑和作为伟大的航海家,七下西洋的壮举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最宏大的航行,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广泛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大大地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延长了航程,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量、文化交流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是当时东方农耕帝国时代里中国人探索世界、追求未知的内在愿景的宏观展演和有力呈现,造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8洪保墓
洪保是明代伴随郑和航海“下西洋”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他的墓位于南京市祖堂山南麓。2010年,南京江宁祖堂山南麓施工发现洪保墓及洪保所建宁海寺遗址。洪保墓及墓中出土记录洪保“下西洋”事迹的寿藏铭成为见证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拥有重要地位的珍贵遗存。
洪保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造就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该墓出土墓志,直接记录了墓主人洪保参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动及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印证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墓志中还明确说明了当时的航海使团乘坐的船舶为“五千料舶”,证明从南京出发的航海船队拥有当时国际上最为巨大的船只和最为先进的造船技术,而这一造船技术的中心就在当时的南京龙江宝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