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1100|回复: 1
收起左侧

[收藏知识] 见证历史 铭记历史 创造更美好的将来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1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9-8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见证历史 铭记历史创造更美好的将来                                                                       -------讲一些有关票证的故事
    如果要讲计划经济时期有关票证的往事,我这个年过八旬的老头,恐怕讲一天也难讲得完。以下就讲一些记忆较深的与票证有关的故事吧:
    票证是社会物资供不应求的产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了确保人人都能够买到口粮,首先发行了粮油票与城镇粮油簿。在每户一本的粮油簿上,都写上每个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种,由主管部门核定各人的购买限额,小孩的少,成人的较多,脑力劳动者较少,体力劳动者较多,我是坐办公室的,定量是每月30斤,当时普遍的反映是不够吃。食油每人每月都是4两,当然也是不够吃的了。
当时凡是要出门,都必须拿着粮簿和单位的证明到本地的粮食部门领取粮票(如果要去外省就一定要领全国通用粮票,要离开本县市的就要领全省通用粮票),如果身在外地,没有粮票,有钱也要饿肚子,因为凡是能填肚子的食品,都要凭粮票购买。有一次,我出差到外县,办完事后到火车站排队买回程票,不想竟被偷了衣袋里的粮票,是在火车上买午饭时才发现的。没有粮票,当然只好饿着肚子坐在座位上看人家吃饭了,那种难过的滋味真是难以形容。正在吃饭的与我同坐一排的旅客问我:你不吃饭?我把原因告诉了他,又说不要紧的,还有3个小时就到了。他问我到哪?我说回伶俐糖厂。他说真巧,我就是要到你们厂办点事的。他拿出了一枚叁两的国票塞进我手里:快去吃饭,不要饿坏了。
进入六十年代初期,我的月口粮降到24斤,这说明粮食的供应更趋紧缺。听说广西的一些地方已发生了饿死人。为了填饱肚子,厂里的各家各户,纷纷动手在生活区里开荒种粮,青菜,木薯都快种到各自的家门口了。粮食的紧缺,大大地提高了粮票的身价,简直就成了皇帝女。买卖粮票的事出现了,以粮票交换生活用品的交易也发生了。广西的一些地方,由于粮食奇缺,已出现吃草根、树皮、观音坭的人们,少数子女众多的人家,甚至发生了卖子女换粮票的悲剧,一个小孩只换回一百多斤粮票。还听说在一些边远山村,用几百斤粮票就可以迎娶一位年轻漂亮的新娘。
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为了每餐都能吃得七,八分饱,我家是按计算好的定量量米下锅煮稀饭的。有几天不知什么原因,煮出来的稀饭少了半碗多,吃在最后的我,只能吃个半饱。这是怎么回事?同样的米,同样的量,不应该少这么多嘛。后来经过几天“侦察” 才发现了问题:当时是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彼此同时升火熬粥,水开了,邻居的大婶把我家的锅盖也同时揭开,顺手把锅里的米也捞起了一些放进她家的锅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造成社会物资空前匮缺。国家为了防止垄断,确保人人都能获得最起码的生活与生产物资,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凭票购买的办法。从粮食,副食品到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屎尿,都要凭票购买,没票有钱也买不到。
布票是按人头发给的,最多的一年每人1丈2尺,最少的一年只有3尺6寸。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要缝一套新衣,是很不易的。很少有人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
记得那时凭票买猪肉,多是买肥不买瘦,为的是炼出猪油来吃,炼出了油的油渣也成了宝贝佳肴,连同青菜一起煮吃。凭票买的猪肉每斤几毛钱,私人卖的是每斤八元,那时每月仅几十元工资,有几个人敢买?
有一次,几个人凑起来去饭店打牙祭,一看菜单就乐了:红烧肉、炒鱼片、炒猪肝….,岂知一吃,瞠眼了,都是红薯、冬瓜、豆腐等代用品。
在我的收藏册里,有几枚印有男女农民图案的(广西)富钟县石龙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的)饭票。这些饭票见证了一个史实:1958年,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在一段时间里,居然实行了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制度”,各家各户凭统一发给的饭票,到村里的公共食堂去吃饭,不用花钱。那时侯,各家各户自己都不用开锅开火了,那些铁锅铁镬都拿去“大炼钢铁”了。这个“吃大锅饭”的制度因为脱离实际,导至坐吃山空,石龙公社只实行了一两个月就寿终正寝了。
其它的故事还有很多,诸如四处求援购货券买电扇;全家人的布票凑起来为老人做一套衣服;千方百计去找侨汇券买收录机;为了完成购买国库券任务,厂里把任务分解到每个职工,按月把国库券放入各人的工资袋顶替工资;凡主动购买国库券的职工,每万元立即奖励一百元;到农村去买不要粮票的红薯,木薯,玉米;光顾不要布票的接补旧文化衫的交易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总的说来,在解放初期,国家农业落后,粮食与许多民生日用品的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全国人民都要凭票限量购买粮,油,布,煤,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于是,票证保证了人们食,衣的起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稳定了物价。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逐年发展,粮食等物资日益丰富。1980年,禽,蛋,价格放开,不少工业品也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因而布票等各种票证逐步不再使用,放开了供应。到了1992年,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也被取消,粮食不再限购。至此,历时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有人会问:这40年究竟发行了多少票证?我想这问题确实很难找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如果按性质种类来分,例如粮票算一种,布票,肉票,煤票,糖票…..都各算一种的话,那就是共发行了60多种。如果按地域,规格来分,比方粮票,有国票,省票,市票,县票;2两,3两,1斤,2斤……;料票,1斤,2斤…;等等,等等,那就要成千上万种了。我认为,不管是一百种也好,一万种也好,总之,它们在已过去的那40年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今天,各式各样的票证已改变了昔日的身份,成了广大收藏爱好者手上的收藏品,在各地的收藏品交易市场,在各地举办的票证交流会里,在网络各个票证收藏网站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各种票证,人们在那里做票证买卖,交换,拍卖,展览。票证已成了市场上的一种商品。这些活动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总覚得,收藏票证不止是为了观赏与投资赚钱,同时应该通过票证去认识历史,见证历史,铭记历史,从而认识到幸福的今天,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应该发奋图强,创造更美好的将来,决不让票证时代的历史重演。
我的一个老同乡,几年前在广西柳州市用自己的房子,自费开办了一个票证博物馆,自任讲解员,免费开放,颇受欢迎。近年受到市及自治区主管部门的重视,曾几次获得过经费上的支持。我认为这种无私的作为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文字水平低下,加之见识太少,因而本文仅是平舖直述,平淡无奇,毫无文采。但如果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一点共鸣,则于愿足矣。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4 20:16 , Processed in 1.123863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