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鸭纽盖铜鼎为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炊器,器形成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时期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曾中父方壶是中国西周晚期青铜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通高 65.6厘米,盖及器内各铸铭文:“曾中父用吉金作宝壶”。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方壶的装饰纹饰以穹曲纹、环带纹为主,间以夔纹,采用多层装饰法,从壶盖到圈足共分7层:①壶盖为透雕环带纹,略向外卷,似盛开的莲花瓣;②盖身为8个夔纹;③口沿亦用环带纹,以线条式为之;④为壶盖夔纹的重复;⑤再用环带纹,以浮雕形为之;⑥壶腹,系主要装饰部位,以一宽大的环带纹盘绕一周,气势磅礴,宛如蟠龙;⑦圈足以每边4个极简练的重鳞纹作全器的收尾。这种多层次的装饰具有繁而不乱、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方中带圆的器形,与曲直相间富有变化的纹饰,使方壶既对立又协调。而一对兽头形含环捉手,又使器物不仅稳健,而且增加了动态美的感觉。 青铜提梁卣,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考石发现的卣器很多,吴国境内多出土于土墩墓或零星出土,这件青铜提梁卣可谓是代表之作。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但斜直的盖面、小立鸟盖钮、以圈点纹作主纹的施饰风格则具有地方特色。小立钫盖钮亦常见于本地瓷器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呼之欲出,振翅即飞,赋予全器以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
彩绘红陶鼎于70年代初期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浅腹平底钵形,无耳,近底处向外伸出三条鸭嘴形足,以平稳支撑,用于炊煮架烧。陶鼎口外沿绘网状纹一周,是鱼网的艺术再现。 西汉时期,在经历了战国晚期"礼崩乐坏"局面的猛烈冲击之后,相沿千年的周代以用鼎制度为代表的祭祀礼制已经淡化,但仍有孑遗,并演变成通过陈列更多的鼎、盛装更多的食物来炫耀其生活的奢华的时尚,形成"美食不如美器"的观念,这也是汉代陶鼎、漆鼎等器具装饰日渐华丽的社会原因。据汉书记载,西汉昌邑王曾召集首都长安名厨烹饪珍馔,陈列鼎俎而行祭祀,祭祀完毕则与属下将奉祀神灵的食肉大吃一空,可见祭祀虽存,鼎仍盛食,其性质已大为改变。宋代金石学家也曾记载汉代曾专门铸造"孝成庙鼎"作为祭器,洛阳发现的汉代陶鼎上更写有"初祭肉"的题铭,可见汉代仍有周代用鼎之礼的余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