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2045|回复: 2
收起左侧

[收藏知识] 转帖《按照FIP的规则组编附加费邮集和参展》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1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6-8-27 1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按照FIP的规则组编附加费邮集和参

按:最近本人有幸听到李明老师对邮集(包括附加费方面)的组编和参展方面的讲课,很受启发。为了让更多的热心于参加附加费邮展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了解组集参展的一些原则,特将讲课的记录整理如下。由于未经李明先生审核的机会,尽管主观上想正确介绍其全部观点,但记录中仍然会存在着自己的见解或片见。为此以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的形式供大家参考。
为何要按照FIP的规则

         组编附加费邮集

首先,大型的正式邮展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一项集邮活动,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当完整和趋于系统的规则和模式。其中影响最大、规格最高的,当数国际集邮联(FIP)按照规则评审的国际和世界邮展。中国作为国际集邮联(FIP)的成员并积极参加其活动,为时还不长,在国际集邮联的高层或决策机关,中国所能表达的和争取的方面还极其有限(国际邮联的高层尚没有中华全国集邮联的席位)。目前中国是国际集邮联的一个成员,国内的全国邮展也是按照FIP的规则进行组织和评审工作的。所以,附加费的邮集只有按照FIP的规则组集和参展,才能使它更好地进入全国邮展、争取到更好的奖项,并为其进入FIP世界或国际邮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从我国的邮集参加国际FIP邮展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按照公认的FIP规则送展(包括不严格按照FIP的分类组集、选材),将会大大地降低该邮集所应该得到的奖级。这是十分遗憾和可惜的,是已经被一些具体的邮集参展现实所证明、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我们今后应该避免和克服的情况。
   
此外,无论中国和外国,集邮上新的门类层出不穷。在邮展上还有一个公平竞赛、同一个起跑点的问题。如果我们为附加费特制一套规则,也是可以在国内邮展上执行的。但因“附加费”仅有20年的历史,那么执行该规则的附加费展品就只能纳入“现代类”展出和评审。在全国邮展上也只能与“开放类”一样去竞争“试验类”的一、二、三等奖。如果我们按照FIP传统集邮类或邮政历史类的《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去组集参展,虽然可能只获大银奖(如唐白桦先生在2006迪拜亚洲国际邮展上就以《快件附加费邮资》一举获79分的大银奖),但其“含金量”应比“试验类”的“一等奖”还要高!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141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按照FIP的规则


  组编附加费邮集参展


我国的地方邮政附加费是在纯粹的邮政操作中形成的,有很重的邮政痕迹,是非常正宗、为了寄递邮件而产生的素材。它是适合于竞赛性邮展的素材,也恰恰是FIP评审员规则中要求的素材。


对照FIP规则,邮政附加费素材可以适用于两类竞赛性邮集:1、邮政历史类邮集;2、传统集邮类邮集。


邮政历史类邮集:它与邮政当局史志办研究历史是两回事,或者说不完全是一回事。它是运用实寄过或实用过的素材来展示邮资、邮路、邮戳、邮政业务等。与集邮学术研究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更不能制作成一部邮政历史专著的手稿。它要展示好的素材、最好是别人没有的素材,好的编排方式与适当的文字说明都是为突出素材服务的,绝不能让文字抢了素材的“戏”,更不能让素材变成了文字的插图。


一部邮集是图示的一个“故事”,特别是邮政历史的展品,更应该是这样。所有类别的展品都要讲“故事”,而不应该是资料性的罗列。“讲故事”不是文艺创作、不是参展者个人的如何虚构、美化。评审员不是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不了解这些创作方面的优劣。“讲故事”就是要求邮集具有逻辑性,便于评审员和观众来浏览您这部邮集看到您的好素材。“故事”体现在纲要中,要有一定次序地展开,各个章节不可以互相颠倒。在纵向上有条主线来体现,应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前有铺垫、后有承接。所谓“讲故事”其实就是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一个有内容(包括“专题”和“集邮”的两个方面)的“中段”和一个令人难忘的“结尾”!资料性罗列的邮集则是“一盘散沙”,已经被淘汰了。例如按“邮资”的逻辑顺序,从低到高讲述这个“故事”,邮资邮集最容易被评审员接受。作为附加费,按附加费邮资的不同可以组集,而邮政当局没有为附加费专门开辟的邮路,因此附加费展品中不应该有“邮路”的内容。“附加费戳记”完全可以作为邮政历史展出。对戳记要有一个逻辑的顺序、要有自己的有卓识的分类,要展示出不同的类型、最难以收集到的戳记及其使用的首、尾日等素材。


传统集邮类邮集:就是展示邮票的印制、发行与应用,但要通过邮品来讲话。可以展示为印制邮票而设计的图稿、试样、印样、样票(打孔或其他标记)、正票、版式、变体、错体、趣味品等。可以展示邮票的自然首日封、尾日封以表明其“发行”;以及要展示该邮票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如在不同的邮政业务上、在特殊的时间与地点等。


附加费如何按照传统类邮集来编?有一部分附加费凭证是贴在邮件上,随邮件寄递的“凭证”,它就有了邮票的属性。可以按传统类邮集来展示。有些附加费单据不贴在邮件上,是交给寄件人收执的叫“收据”。这类“收据”属于“邮制品”,不应研究其发行、版式与印制等,因为它不具备邮票的属性。在展示附加费凭证时,一定要用贴用该凭证的实寄封来证明它确实随邮件寄递过。“凭证”以新票为主,特别是多联的新附加费“凭证”。对于“凭证”我们可以展示它的图稿、印样、变体、版式等,盖销的凭证不宜使用(遗憾的是,附加费凭证许多都盖了邮戳,成为盖销品!)。在按传统样式编组附加费传统邮集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凭证”、什么是“收据”。后者是不可纳入传统邮集的!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1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使邮集编得更好?
一部展品的选题最重要,首先要适合FIP规则要求。邮集的前页很重要,如何设计好前言页是便于观众和评审员浏览您设计的“故事”的关键;其他各页的设计以及每框展品的布置也很讲究,存在着许多技巧,不能忽视。这些技能要在参展者不断地学习与改进自己的展品中获得。
“全”是每一位参展者都为自己邮集追求之目标,一部邮集的“全”与“不全”,是好的
东西全不全、有价值的难收集的全不全,而不是按照邮票(凭证)目录一枚不缺地一一展示在自己的展品中!在地方性的邮展上,邮集中是不是有几件“好东西”,评审员会适当加几分;在全国邮展、世界邮展上,就看还有缺什么“好东西”,适当地要减分,这是不同的处理方式。所谓的“均衡”是指重要的邮品越多就越均衡,是指最高点的素材要全。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尤其那些很平常的邮品。例如附加费在邮政业务上不同应用的展示,不可能全部展出,可以只展难找的、大家没有的、最有价值的,滤去不重要的常见的一些素材。所有素材都不能重复展出,即使是珍品相同的也是仅展一件为好,除非有所不同如版式研究等情况才能重复展示。对于一部综合性的“邮政历史类”的附加费展品而言,它可以按一个省或一个地区(如东北区),同时在一部展品中展示:附加费邮资、附加费应用的业务、附加费戳记、以及附加费不同的标识方法(如贴用附加费“凭证”、交寄件人收执的“收据”、盖附加费戳记、手写、增贴邮票等)。但要注意应按一定的“故事”(逻辑)来拓展。要把章、节、页、以及邮品的“标题”按照统一的逻辑顺序编排好!对于“专题的”(或“专门的”)“邮政历史类”附加费展品,如《快件附加费邮资》,其故事主线就是要从全国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反映出其“邮资”的变化。
邮集是一框还是五框,(目前,除青少年类外,FIP的邮展还没有其他框数的规定,)要依选题的情况而定。题目不能大,也不能小。题目大了,只展一框,说明你的素材太少,评分会很低很低(这也是某些邮集在全国邮展上只能得到参展证书的原因所在)。一框展品的题目要小,最好它只能适合一框拓展,因为它不够五框的素材,如果您用重复素材去凑足五框,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全国的、省级的和地市级的附加费邮集是从宽到窄的不同范围,但都要集中该“范围”中最好的东西,把里面的亮点展示出来。宽范围比窄范围的更难搞,重要的素材需要得更多,但获得高奖的可能更大。窄范围要求“故事”要讲的好,每框里有一、两件好的东西(再多也没有了!)。
题目一经选定,要想获高奖,该“范围”中的顶级素材就不能有缺少,且素材相互间要有机地联系。可以适当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还相当重要)与邮集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文件(指原件)、邮局复函和封内的信函(可以进一步佐证素材的)以使邮集更具观赏性,但量不要多;一些确实经过邮局寄递的(骗过邮局)或使用的赝品凭证、违规品,我们称之为“邮票赝品”均可以使用,但不能展示未经邮局处理过的上述赝品等。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4 22:39 , Processed in 1.093598 second(s), 22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