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41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武汉 叶青
在中国大陆实行的粮票制度,是中国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重要标志物,它以其深邃的内涵表述着新中国的粮食形势和粮食政策。新中国粮票制度是1955年8月开始建立的。那么,它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开始?在它之前的六年里,中国的粮食形势和粮食政策又是怎样导致了粮票的产生?怀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浓厚兴趣,作者经过数年的资料搜集,终于较清晰地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并根据这些资料撰成了这篇文章。
本文将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8月实行粮票制度的六年时间,依照当时的粮食形势和国家的粮食政策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粮食自由贸易阶段(1949年10月-1953年10月);第二阶段: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初施阶段(1953年11月-1955年8月);第三阶段: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完善肇始(1955年8月粮票制度的实施)。其中第一阶段又根据当时的粮食形势分为:1949年10月至1952年下半年的粮食自由贸易前期,1952年下半年-1953年10月的粮食供销紧张时期两部分。
一、粮食自由贸易阶段的粮食形势
(一)粮食自由贸易阶段前期的粮食形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接手的是一个数十年战乱不断、百孔千疮的乱摊子。新中国建立之初,农业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几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沿。据统计,1949年全国主要农具减少30%,耕畜减少16%,在华北地区劳动力损失了三分之一,本来已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在国民党反动派败退时又惨遭破坏。生产工具的减少使得劳动效率下降,而战争造成的青壮年人数的减少,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因此,建国初期直至1951年,粮食总产量和单产与战前最高年产量(1936年)相比,都大大地下降了。粮食供应形势一直比较紧张。
建国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粮食市场上,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一些不法投机商利用粮食供应紧张形势,掀起粮食涨价的风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市四次粮价波动。这四次粮价波动仅十个月的时间(从1949年5月30日至1950年3月底),粮价却从每石4200元上涨到280,000元(中白粳米价),上涨了约66倍。这四次粮价波动,引发了建国初期四次大的物价波动。国家从两个方面同投机势力进行了反复较量。一方面是加强市场管理,把51亿斤公粮交贸易部调剂市场,大量抛售粮食,控制批发市场;另一方面是组织直接供应,减少中间盘剥。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战争”的挑起者是投机的不法商人,被迫应招的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国家通过调运粮食、抛售粮食等策略,刹住了这四次涨风。为了平息这四次惊心动魄的粮价涨风,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动用军舰运送粮食。后来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四次粮价涨风无疑也是一个切肤之痛的因素。
建国初期,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措施稳定粮食市场,在其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粮食的产需矛盾有所缓和。这是因为:
1、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严重下降,只有2264亿斤,人均占有量仅419斤原粮。195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642.5亿斤,1951年增加到2873.3亿斤。1952年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甚至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936年的3000亿斤)9.3%。
2、调整公私关系,市场粮价稳定
在打击不法投机商平息四次粮价风波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两次调整。一次是在1950年6月,一次是在1952年冬。这两次调整都是为了理顺公私关系,让二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在粮食流通渠道中,全国各地均保持了一定比重的私营,零售占较大比重。江西省研究制定的粮食批零差价为8%,最低为7%,最高为10%,使私商有利可图。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3、国家掌握的粮食逐年增多
国家以征收公粮和在市场上购买余粮的方式掌握粮源,数量是逐年增中的。如以1949年为100,则1950年为121.6,1951年为171.8,1952年又增加到197,增加了将近一倍。
(二)粮食供销紧张时期的粮食形势
从1952年下半年起,我国的粮食战线就遇到了新的困难,国家购少销多,逆差急剧扩大,粮食供销形势又趋紧张。这一年,粮食增产了400多亿斤,但国家在市场的收购量只增加58亿斤,而销售量却增大了117亿斤。购销差达到59亿斤。
粮食困难的总暴发发生在1953年秋季。这一年,灾情虽然比较大,但粮食仍增产58亿斤。然而,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国家粮食收购计划不但完不成,反而有比1952年下降的趋势。拿山西省为例,1953年小麦生产量达19.8亿斤,为历史上最高的年产量,但第三季度的小麦收购数量只及1952年同期的95%。
从全国来讲,1953年下半年国家粮食收购计划月月完不成,而销售计划则月月被突破。1952-1953年的粮食年度(粮食年度是以上年的7月至次年的6月为计算时段),国家的粮食销量比上年度增加了84%,比同年度收购的粮食多72.95%。当然,这里所说的购少销多,主要是“销多”的问题,收购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还是逐年递增的,如以1950年国家收购的粮食量为100,则1951年为198,1952年为347,1953年为445。但是,粮食的销售以更大的比重增长,如以1950年为100,则1951年为192,1952年为336,1953年为542。国家为了保证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得不动用库存的储备粮来弥补这个差额。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国家对市场的供应力量。
造成购少销多的原因主要是:
1.农民的粮食消费水平提高了
2.城市和工矿人口在迅速增加
3.经济作物区和畜牧区的增长
4.不法投机商与国营粮食公司争购粮食
这四个原因中,前三个是“销多”的原因,第四个是购少的原因。对于不法商人争购粮食这一点,柳青先生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是这样描述的:(1953年农历三月,)“粮商和国营粮食公司抢生意。穿着蓝制服的粮食公司的营业员,胳膊上带着白字红布袖箍,手里拿着白铁皮传话筒,满粮食市走来走去,向粜粮食的庄稼人呼吁:反对哄抬粮价。他们呼吁庄稼人,把粮食卖给国营粮食公司,支援城市建设。……真有意思,在他们演说的时候,渭原县和西安市来的粮客,却到处蹲下去和牙家(指经纪人。本文作者注)捏码子,根本不理那一套。贸易自由嘛!”
在江苏省苏南地区,投机商利用变相提价、拦路收购等方式争购新稻。1952年10、11月间,个别收购点私商收购比重高达90%以上。1953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不法投机商在农村大肆买青苗和购禾花谷。粮食市场上已很少见到出售的粮食。《创业史》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但到(1953年,本文作者加)农历三月下旬,又出现了郭世富不能一下子就明白的新情势。三月二十三,粮食上市少了;二十六,更少了;到二十九,只有零星的粮食上市了。”
在当时国营和私商可以同时经营粮食的情况下,粮价只要一波动,搞粮食不法投机的人就会骤增,一下子可以增加几十万人。在粮食少的地区,不法投机商的活动十分猖獗,他们肆意哄抬粮价,扰乱市场。这些粮食市场的投机现象,严重干扰了国家粮食购销计划的实现,导致粮食产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