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新中国第一套美术邮资信封(普9型美术邮资封)
五十年代,我国邮政部门曾发行过一套“普9”型邮资图的美术封邮资封。这套信封共29枚(其中一枚未正式发行),印制和发行时间绵延4年之久。信封正面的美术作品各不相同,信封的纸质、折叠式样、正面和背面的文字格式、售价升降、加盖改值文字等诸多变化,颇值得整理研究。由于当时未被集邮者重视,流传不多,至今要配成全套已相当困难了。邮资图虽是普9“天安门图”,但与普9邮票还是有区别的 信封上的美术作品,有的选用了周昌谷、徐悲鸿、李琦、齐白石、周令钊、汤文选、吕毅、刘继卣等著名画家的绘画,另有几幅是当时的优秀作品被选用,还有一些是邮票设计家孙传哲、卢天骄、夏中汉等人专为信封而设计的,最后由孙传哲总其成。邮资信封上的邮资图虽是普9“天安门图”,但与普9普通邮票还是有区别的。这套信封分别在南京、北京两地三个印刷厂印制,分别是华东邮政南京印刷厂、北京市邮局印刷厂、北京邮票厂。 其中编号“1-1956”至“5-1958”共七批7000万普通邮资信封在华东邮政南京印刷厂(1959年后并入北京邮票厂)印制,1958年在北京市邮局印刷厂印制了两批各1000万枚“6-1958”邮资封,1958年北京邮票厂胶印车间建成后,1958年和1959年编号的改在北京印制。 1956年印制的,信封背面左下角编号为“1-1956”至“5-1956”,共5枚。这批邮资封纸质厚实,信封采用西式的斜十字型折叠,说明文字印在右下角。文字开头原为“售价壹角”。后经核算,成本较高,故将这批信封留存而未发售。 1957年又开始印制,式样同上,编号为“1-1957”至“5-1957”,共5枚,这是第一组。背面右下角印有“售价壹角壹分”字样。同年,又将上述未发售的(1-1956至5-1956)5枚封背面涂盖为“6-1957”至“10-1957”和“售价壹角壹分,包括国内平信邮资。正面的邮资凭证剪下后无效。”等26个字,俗称“长加盖”,这5枚封为第二组。这组封中,发现“6-1957”、“8-1957”、“9-1957”、“10-1957”4枚仅涂掉“售价壹角”而加盖“售价壹角壹分”,没有上述26个字,俗称“短加盖”。长、短加盖的涂盖方式、字型、字体大小完全不同,可见是由两家印刷厂承办的。除此之外,“8-1957”和“9-1957”这两封背面的文字又有重新排印印刷发行的,未进行相应加盖修改,俗称“无加盖”。 1957年的1-10十枚信封正面的文字相同,但排列有微小差别。“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姓名”两行字上下对齐,“寄”字距左方垂直线为3毫米,称为甲型。这种类型有“1-1957”至 “5-1957”;长加盖有6、7、9、10;短加盖有6、9;重新排印的有8、9。第二种的“寄”字略向左移,距垂直线2.5毫米,称为乙型,这种类型有“1-1957”,长加盖有7、8;重新排印的有“8-1957”。 1958年在北京印制发行了“11-1958”至“15-1958”5枚,这是第三组。第三组信封格式和前两组有明显的改变: 1.邮资图和文字由绿色改为蓝灰色; 2.取消了信封正面的分隔文字和左方美术作品的垂直线; 3.文字尺寸缩小; 4.信封背面加印“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12个字(行距长度有121.5毫米、121毫米、120.5毫米三种); 5.信封用纸由淡米黄色改为白色,折叠方式由西式斜十字型改为正十字型。 1959年印制发行了第四组,编号为“16-1959”至“19-1959”,共4枚。为庆祝建国10周年,邮电部策划设计9枚美术邮资封以资纪念,集邮界视其为第五组。编号“20-1959”至“29-1959”(其中“28-1959”未发行)。这两组信封格式同第三组,但年份和编号的字体稍大,而且售价较低到壹角。 对于“28-1959”这枚信封,邮局从未出售,有的集邮者认为原来就是空号;有的认为是印刷错误,故未发行。其实,因为“大跃进”后期国家钢产量指标有所调整,信封上彩色图案中的“1070-1800”(产钢量,万吨)数字已经无宣传意义,故未发行。1960年北京市邮局尝试加盖、加贴等方法,但仍无法利用。于是在邮电部的批准下,将这种邮资封的邮资图、文字、彩图加印黑线作废,把信封反折后用红色改印成邮电公事封使用。这种邮电公事封大多在邮局内部使用,偶有少数对外使用,因此很难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