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478|回复: 1
收起左侧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金银纪念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3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2-22 21: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这是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出任知州之职时留下的赞叹,“西湖”一词第一次在已知的官方文件中提及,就是在苏轼的这篇《乞开杭州西湖状》中得见,而在民间,可能早就负有盛名了。
“西湖”之名广为流传后,便成为诗人骚客争相奔走的地方,在唐代就有白居易的诗作《杭州回舫》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来赞咏西湖。而在北宋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借西湖之境抒己之怀。长此以往,西湖作为江南文士予以寄托的圣地被世世代代的信仰着。

    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第一次提到西湖的古称——“明圣湖”以来,西湖经过了将近1600年的悠悠岁月。她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自唐代至清代,西湖的“两地三岛”经多次疏浚而成。其自然山水与诗画文学有机结合,并与众多寺庙、古塔、亭台楼阁等浑然天成,成为“人间天堂”。

    2011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诗情画意”的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中国唯一的提名项目获得大会全票通过,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面积约43.3平方公里,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 :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这5类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23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湖所有被人赞咏的景致中,“西湖十景”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将中国景观美学的理念表现无遗。而西湖风景与西湖绘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南宋画院是最著名的一派,将“先作画后命景”画论发扬光大:提炼四字短语概括画意于画作完成之后,不仅能提升作品的内涵、为观者提供看画线索,同时也为后继者埋下了再创作的思路。“山市晴岚”、“渔村落照”、“烟寺晚钟”,这些充满诗意的四字短语,不仅是对这种视觉经验的实践,也创新了一种新的视觉方式,而“西湖十景”便是由这一视觉模式衍生出来的。

    崔颧在《湖山便览》中简明叙述了“西湖十景”的形成过程:画师马远等人在绘制完西湖景致后,挑选了四字短语作为题名。其后,又有画家诸如陈清波等人根据前任提炼出的景名,绘制出了“西湖十景图”,而一些诗人词人也根据这些景名作诗填词,由此,“西湖十景”的景名得到广为流传。

    西湖从其以“十景”闻名四方之时起,就深刻体现了宋画的审美观。宋代的艺术作品普遍体现出柔和、清秀、雅致的韵味,作品也时常表现出“以小见大”的美学趣味,“西湖十景”是这种“逸致”之美的典型表现。“雷峰夕照”静默、荒凉却又灿烂;“平湖秋月”澄净、萧索却又清秀;“断桥残雪”寂寥、冷瑟却又凄美;“南屏晚钟”苍然、沉静却又幽昂;“苏堤春晓”古朴、疏朗且生机盎然;“曲院风荷”美艳、香甜且沁人心脾;“柳浪闻莺”清新、雅丽且心旷神怡;“花港观鱼”绚丽、灵动且悠然自得;“三潭印月”秀丽、清幽且风姿绰约;“双峰插云”葱郁、蓬勃且气象万千。西湖十景的形成,是以自然美为基点,不断人文化、艺术化的历史生成过程,因湖而画,画湖成景,“景”与“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民间围绕“西湖十景”创作的各种美妙绝伦的神话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为大家所熟识的便是白娘子在断桥上找到了毕生的爱情。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9-17 03:25 , Processed in 1.078038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