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1311|回复: 1
收起左侧

加强对老年集邮收藏者藏品的抢救性保护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5-24 00: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目前,集邮收藏活动中呈现一种老年化倾向,很多集邮收藏的大家往往都是老年人。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长期从事集邮收藏活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藏品不断丰富,最终成为某个方面集大成者。
但是,这些老年集藏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就是不是所有的老年集藏大家儿女、子孙们都喜欢集藏。很多老年集藏大家皓首穷经埋头史料书斋辛辛苦苦一辈子,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如小燕啄春泥般收藏的大量藏品处于一种后继乏人无人传承的危险状态。
这些老年集藏大家大多不懂网络,丰富的专题藏品因为价格昂贵,普通集藏者难以一次性的包圆、消化,邮商给出的收购价格又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为了出售藏品只能依靠传统的通信广告、亦或是创办民间邮刊等形式,费时费力不说,出售交换渠道不畅,对邮票、邮资封片、粮票、工分票、站台票、火花、连环画等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藏品来说,效果也强差人意。而且很多藏品因为价格原因,只能化整为零,被南来北往的集邮者收藏者零敲碎打,最终整部邮集、专题藏品灰飞烟灭,令诸多老年集藏大家身心备受摧残。
对很多某些专题藏品,都是集藏大家们呕心沥血一辈子的宝贵精神财富。想当年,为了收集这些精神财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辛辛苦苦一辈子,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到头来却因为后继乏人不得不卖掉,实在令人痛心。
正所谓藏不过三,中国从来不缺收藏大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世家。集藏大家们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对很多不感兴趣的子孙来说,卖掉是当仁不让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子孙中后继乏人而最终销声匿迹。藏品若是贱卖,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子孙中不能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不清楚每件藏品的实际价值,倒是转手给另外真正需要收藏的人,两厢情愿之余,还能让藏品发挥余热找到安心的归宿。
但是有的藏品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子孙中的不明就里,不闻不问,保管储存不善造成的令人追悔莫及的惨痛教训时不时见诸报端,真的是令人扼腕痛惜了。对每一枚邮票,亦或是粮票、火花等每一件藏品来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复制的文物,任何人随随便便的毁损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都会给将来的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遗恨。
因此,当前各级集邮收藏协会要切实发挥作用,对集藏大家们的邮集、专题藏品等各类藏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集藏活动深入发展的集藏大家们卖票难、卖藏品难的“瓶颈”难题,从源头上消除集邮收藏者们的后顾之忧。
各地集邮收藏协会作为最重要的群众性组织,要积极利用集邮收藏协会的影响力和途径,在广大会员之中转让,亦或是建立全国、全省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各个不同城市之间跨地区的转让交流。由于彼此都是行家里手,自然知道真实价值,转让交换起来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对于比较珍贵、价值较大,动辄需要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藏品,很多囊中羞涩的会员自然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
所以,组织专题藏品的拍卖是最好的途径,将集藏大家们的藏品,按照专题分门别类,进行化整为零的拍卖,亦或是一股脑的“连窝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藏品的完整性和珍罕性,延续了藏品的系统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集藏大家丰富的专题藏品能够为后来需要的研究者提供意想不到的方便快捷,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消除集藏者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调动集邮收藏者的兴趣爱好。
各级集邮收藏协会只有积极为广大集邮者办实事、办好事,尽最大努力消除集邮者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大家心无旁骛的投入到集邮收藏活动中去。对于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集藏大家们来说,此举必将更好地发挥他们老有所为的作用,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实现个人财富的正积累。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204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5-29 1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4-5-30 18:18 , Processed in 1.078166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