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艺术品拍卖历史
中国艺术品拍卖是从1993年中国嘉德敲下的第一锤开始计算,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 十年的历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是拍卖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内以及香港的主要拍卖场上,买家基本上是以海外藏家为主,而主要拍品也是以近现代书画为主,这阶段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市场比较低迷,另外一方面,当时的拍卖公司无论从数量、规范化程度以及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上都比较低,如果说"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1992)、"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1933),拉开了中国艺术市场拍卖活动的序幕,那么1993年5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春季在北京长城饭店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型拍卖会,标志着中国拍卖业己向正规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随后,太平洋拍卖公司,北京翰海、荣宝斋、中贸盛佳、上海朵云轩、德康、城陛庙等拍卖公司相继成立。
■【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03年,在这短短的三年间,拍卖行业经历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拍卖行业的经营已经比2000年前有了很大改善,每年总成交额有所突破并保持在10亿—15亿人民币之间,之所以业界把2003年作为一个阶段性的节点,完全是因为那一年的"非典","非典"使当年的春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总成交额仅仅为3.4亿人民币,前一年减少了61%,甚至很多拍卖公司甚至取消了春季拍卖,但随后的2004年春拍却出人意料的以超过31亿人民币,自此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就进入了高速成长的快车道。
■【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艺术品拍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3-2008这5年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以平均每年55%的高速度在增长,陶瓷工艺品、中国近代书画、中国油画、当代艺术,佛造像等品种轮番起舞,艺术品拍卖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关注,天价、海外回流、当代艺术、艺术明星等等都成了这个时期的关键词。
■【第四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个阶段是拍卖市场发展的最高阶段,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了天价,齐白石的作品实现了4.255亿的拍卖价格,把我国艺术品市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现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类平分天下的格局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全国各地的拍卖行,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拍卖(简称春拍和秋拍)进行交易的。由此,艺术品市场迎来了艺术品拍卖发展高潮,标志着国内艺术品市场从粗放到规范、从简约到规模的市场升级的到来。从2000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中,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翻了70余倍,其中2000年12.5亿,2001年13.74亿,2002年20.3亿,2003年26.63亿,2004年77.53亿,2005年156.21亿,2006年165.94亿,2007年223.04亿,2008亿191.94年,2009年212.5亿,2010年573.52亿,2011年934亿。
西方拍卖行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艺术二级市场的繁荣。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方艺术品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建于18世纪的苏富比与佳士得操纵国际艺术品市场交易额的百分之三、四十,堪称近两百年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拍卖行。现在公司在世界主要大城市设立分公司,成为跨国公司,确立国际地位。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文化艺术领域成为人们投资的理想之地,艺术品极端商品化的特征愈加明显。如,1987年3月梵•高的《向日葵》以3390万美元创下绘画作品的拍卖记录,8个月后《蝴蝶花》以5390万美元高价出售;美国一公司的总裁切里1981年以583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的自画像,到1989年再出手时买了4785万美元。丰厚的收益使富商巨贾投资艺术品市场的热情极为高涨,有时一个买主把一次拍卖会的整个精品全部买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