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中国军用布票的历史----摘自《军事史林》 布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国家商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分年发行、其称谓各异、名目繁多、品种丰富,在新中国诞生至改革开放前那一段资源紧缺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安排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军用布票是我国布票家族中最为特殊的一员,也是军人购买棉布及针织品的见证,包括军用棉布购买证、布鞋布票、汗衫背心票和支前布票等,是唯一全国通用的布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记载了国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型轨迹。 一、军用布票首发于1954年,其后十余年间从印发到管理逐步规范 1954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24次会议通过并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供应的命令》。规定自9月15日起,所有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和私营纺织厂的棉纱、棉布等,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购统销,并采取分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于是1954年便成为各省区市棉布购买证的首发年,这一年的棉布购买证俗称“开门布票”。东北商业局发行了第一张军用棉布购买证,其他省市在发行民用布票的同时,也印发了军用布票,有的是专版印刷的,有的是在民用布票上面加印“军”、“军用”或“军人”字样。各地军用发行时间虽不统一,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国通用。这些开门军用布票发行量小,地域性强,现在已经比较罕见。首期军用布票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叫棉布购买证,有的叫棉布购买票,还有的叫购布票或购布券等。首期军用布票的票幅规格和票额尺寸也不尽统一,计量单位一般有:5市寸、1市尺、2市尺、5市尺、10市尺等。
首期军用布票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各省市所印军用布票样式不统一,但因其全国通用,各省发行的布票样张需要发往全国国地,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容易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二是各省市自行印制军用布票,中央不易控制,且容易暴露各省市驻炽编制数量等军事秘密。于是,从1955年9月开始,军用布票主要由国家商业部负责统一印发,其设计、制版和印制单位为当时的北京人民印制厂。每年总后军需部被装处与商业部纺织局计划处协商布票印制数量后,代商业部向北京人民印刷厂下达生产计划。布票设计好之后,厂方先将机制票样送总后勤部军需部审查,审查后提出设计修改意见,而后定样印制,印制票款由商业部支付。印制完成后由总后军需部按分配计划发往全军各大单位,而后逐级下发至个人。布票使用以后加盖“注销”印章,而后集中销毁。这一时期军用布票的设计始终遵循简朴、直观的原则,不加地方布票的设计样式多样。票面图案主要以“农业生产”、“棉花丰收”、“五角星”为主题,反映了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之后追求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大跃进,国家经济建设欲速不达,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连速三年遭受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中央于1960年12月24日发出通知,将当年布票延期使用至1961年2月,并决定1961年3月至9月不发布票,全国平均发二尺布以供缝补和购买票供应的针织品。同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度过灾荒。根据中央的通知,军队作出相应调整,总政、总后联合规定,1961年3月至8月,军官{含不评衔军人及在编织职员}每人补发修补用的布票3尺,士兵不发。 自1961年3月1日走起,毛巾、袜子、汗衫背心实行凭布票供应,于是商业部于5月专门为部队印发了背心购买证,每证一件,免收布票。军士、士兵每年可购买2件背心的规定均即行废止。 从1962年9月开始,军用布票上加印了副券。这样设计是因为之前的军用布票使用后采取了盖作废章、剪角等方法,均对布票造成了破坏,不便于商业部门辨识和清点数量,同时盖了作废章的布票可以用有机溶济溶洗干净再次使用,造成了一些漏洞。此后,商业部门加强了对收回布票的管理。首先要分类、而后要清点、加封、上缴、最后统一销毁。部队系统当年未使用完的军用布票机动数当年有剩余的也要经严格地登记、统计后集中销毁,并要有监销人在场监督销毁并签字,这样便保证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