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 新富阶层成“晴雨表”
7000万仅只是一个笼统的大数据,若要进行细分,那些购买力雄厚、对文物市场有足够把控力的大陆收藏家,正在成为投资收藏的“晴雨表”。
业内人士分析,近三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新富阶层不断涌入拍卖市场,购置珠宝、稀有手表、艺术和古董、葡萄酒等另类资产,这些富人的购买习惯,开始影响着整个拍卖行业。
举例说,近两年,中国买家对罗斯柴尔德拉菲的狂热致使该酒的价格暴涨,但随着这些收藏家的兴趣逐渐转向波尔多和勃艮第等其它法国地区的葡萄酒品牌,拉菲的价格又重新回落到起点。把这个现象放到艺术品投资领域,依然拥有同样的效果。
从世界范围看,根据凯捷、美林在过去5年(2009年至2013年)间发布的《世界财富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起始年2008年为基点,到2012年金融危机基本结束,世界高净值人口(拥有超过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人群)数量以平均每年8.6%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2年,高净值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200万人。
佳士得前任
财务主管、美术基金首席执行官菲利普.霍夫曼更是预测:在未来10年中,富有人群中拥有艺术品人群比例将由目前的5%上升至40%。中国不乏这样的高净值人群,在2013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净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豪,达四五十个之多,“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以上的人群有多少,那真是不敢想象,“高净值人群规模和有意持有艺术品人数比例的增长,对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机遇
民间博物馆发展迅速
人们为什么喜欢搞收藏?文雅一点说,大概是人类天生有一种探古寻幽之情。
从经济角度看,“梅摩指数”创始人迈克尔.摩斯称,艺术品是少有具备“三美”特质的资产:首先是带给观赏者的视觉享受之“美”,其次是收藏趣味之“美”,以及可规避通胀风险的经济收益之“美”。对于“激情”投资者来说,购买艺术品的同时,免费获得了其附带的经济收益之“美”,而对于财富投资者来说,视觉享受和收藏趣味之“美”又是意外的收获。
在中国,享受着艺术品投资收藏之“五讲四美”的藏家越来越多,他们在欣赏之余,常会忍不住有向世人分享的激动。从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建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门至今,国内私立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1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张柏表示,民营博物馆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很有特点的时期,“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登记注册的3000多个博物馆中,民间博物馆有400多个,也就是说每十个博物馆中至少有一个是民间博物馆。”
尽管受制于机制、资金等难题,进入私立博物馆领域的藏家依然不断增多。上海亿万富翁、投资人刘益谦及其妻王薇,印尼华人余德耀,北京人管艺等,目前正在筹划将他们的藏品展示于最新修建的豪华私人博物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