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2210|回复: 1
收起左侧

[1993] 1993-7 竹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8-3-21 22: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1993年6月15日,为了展现中华大地珍贵的植物资源,邮电部发行了《竹子》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全套枚数
4+1枚
全套面值
1.90+5.00元
发行日期
1993年6月15日
整版枚数
40枚(10×4)
印 刷 厂
北京邮票厂
设  计 者
肖溶
印刷版别
胶印
小型张规格
100×73毫米


zhuzi1.jpg zhuzi2.jpg
图序
邮票名称
面值(元)
发行量
邮票规格
齿 孔 度
(4-1)T
紫竹
0.2
5470.2万枚
31×52毫米
12度
(4-2)T
金镶玉竹
0.3
5423.7万枚
31×52毫米
12度
(4-3)T
佛肚竹
0.4
5303.7万枚
31×52毫米
12度
(4-4)T
茶秆竹
1
5233.7万枚
31×52毫米
12度
小型张
毛竹
5
4330.2万枚
54×40毫米
12度
zhuzi3.jpg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2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子为禾本科亚科植物,全世界约有1200种,而我国就有370多种,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无论在竹林培育、竹笋生产、竹材加工以及竹工艺品等方面,中国都走在世界各产竹国的前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

  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堪称第一产竹大国和竹文化的发祥地。竹子以其潇洒秀丽、四季常青而博得人们喜爱。并以其挺拔不屈、节实心虚而成为谦逊坚贞、刚直不阿和品德高尚的象征,自古便是诗人画家们咏赞的对象,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在华夏的文明和精神之中,“竹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3年6月15日,为了展现中华大地珍贵的植物资源,邮电部发行了《竹子》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4-1)为“紫竹”。图案刻画了紫竹形象。

  紫竹是一种中小型散生竹。主要生长在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日本及欧美各国亦多引种。种秆为绿色,次年渐转成棕紫色,以其深沉稳重,独染墨色而驰名。常植于庭院、园林假山等,以点缀景色。也用于伞柄、钓竿等。

(4-2)为“金镶玉竹”。图案刻画了金镶玉竹形象。

  金镶玉竹是黄槽竹的一种自然变型。主要产于中国江苏云台山地区,现今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也有栽培。其秆为金黄色,有数条深绿色纵条,以碧钗镶嵌在金光燦烂之中。色泽华贵艳丽,具有独特观赏价值。

(4-3)为“佛肚竹”。图案刻画了佛肚竹形象。

  佛肚竹是一种中小型丛生竹。竹节较短且成棒槌形,宛如大肚弥勒佛故而得名。该竹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佛肚竹分为大佛肚竹和小佛肚竹两种。大佛肚竹的秆比较粗,而且显得平直,节间短;小佛肚竹的节间稍长,呈花瓶状,节与节之间微微显出“之”字形扭曲。佛肚竹属著名热带观赏植物,常生长在庭院、公园,也被做成盆景。

(4-4)为“茶秆竹”。图案刻画了茶杆竹的形象。

  茶秆竹是一种中型散生成林的竹类。原产中国南部山地,现今华东地区也多有栽培。秆节较长,节平滑,秆通直。叶质厚而坚韧,由于其秆形好,材质优良,适于制作竹家具、伞柄、钓竿、滑雪橇手柄等。

小型张为“毛竹”。邮票图案刻画了毛竹形象。背景为毛竹林。

  毛竹又称“楠竹”,是一种中国特产的散生竹类。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地区。特别在浙江天目山、莫干山和四川长宁、贵州赤水等地区,几乎漫山遍野都生长着毛竹,形成茫茫竹海。在散生竹类中,毛竹个体最粗大,高可达20米,径粗可超过15厘米。毛竹是笋材两用竹类。毛竹早春生长出的竹笋,味鲜质嫩,宜鲜食或笋干(玉兰片)。竹材纹理直,坚硬光滑,韧性强,色泽好,在国内外用途极广。是我国最重要的笋材两用竹种,其经济效益率每年高达几十亿元,居众竹之首。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4-9-28 03:39 , Processed in 1.116253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