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时,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发布《国币条例》,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 数量上来说,其中以“民国三年”的量为最庞大、“八年造”的最少,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公布《国币条例》时,对新国币的重量、成色虽有明确要求,但在“型式”上并无规定。 在该年底正式铸发后,财政部是于次年二月行文通饬所属机关遵照通用,但是公文中只有“现在新铸银币,阳面恭摹大总统五分侧面像,上列‘中华民国三年’……遵照办理”等等,并无任何需要更改新年度之规定。 也就是说,之后不管是4年、5年还是几年铸造的袁大头都是上面写的都是三年。 到了民国八年四月,北洋政府币制局为整理币制,拟定了《改铸暨铸造银元办法》。此办法的第四条为:“各厂所铸银元,应每年颁发模型一次,注明民国某年字样。” 总厂便根据此规程指示赶刻新模,将年度变更为“中华民国八年造”。
于是八年的袁大头就出现了。然而当时中国制作币模用的钢料都是进口,因为欧战的关系,材料的供应受到影响,准备工作就绪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八年的年底,所以很多模具就改刻成了“中华民国九年造”。 以上就是袁大头数量相关内容介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