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514|回复: 0
收起左侧

让集邮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36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6 21: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说起集邮,很多人会认为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学问,同时也是一种投资。的确,通过收集、研究各种邮品,集邮者除了学会世界的历史、地理、花草鱼虫以及人物等相关的知识以外,还可以培养出一种禅定的情趣和修养耐性。据估计,全球有3000万人参与到集邮这一行列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集邮,也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12月5日,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29届亚洲暨世界集邮展上,胜利油田于广大用二十多种邮品创作的《裙装——— 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邮集获得世界集邮展大镀金奖。虽然是短短的五框八十个贴片的作品,却是他十多年的心血,也体现了他所理解的集邮文化。
  
  集邮创作,始于《裙装》
   于广大与集邮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64年,自他上三年级,上高中的姐姐给了他第一张邮票起,他便爱上了集邮。1999年是建国第五十周年,山东省举行集邮展,当时的《裙装》还是罗列了九十多个国家服饰的小册子,在预选时就由于言之无物,被当做了反面教材。但这同时也让于广大认识了很多集邮的内行,真正了解到了集邮的内涵。
   “集邮的重点在于,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各个方面有条理地解读出来。”于广大告诉记者,集邮是一个创作过程。每种邮品都是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人文。而单个的邮品并不能体现它的价值,若能融入一个话题,体现它的自然性、社会性、艺术性,让人们既能“怡情”,又能体会到它所反映的主题和精神,才是成功的。
   此外,集邮的创造力还表现于每一张贴片的整体设计。一张贴片就相当于一页书,而邮品分为邮票、邮资封、邮戳、明信片等二十多种大类别,光邮票就分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极限邮票等,如何将这些邮品和解说文字排列在贴片上,并且不显得单调,这就要看集邮者的知识储备和“编辑”功力了。“集邮需要不断学习。创作《裙装》时我就阅读了大量书籍,了解历史和各个国家关于裙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于广大向记者介绍,“再有就是在这十年里,不断丰富构思,尽可能多地选用邮品种类,时间和国家地区跨度越大越好,并且要对邮品进行有的放矢地选择和编排,这也是创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尝试推进集邮文化,从娃娃抓起
   现在的于广大,用《裙装》一部集邮作品,就实现了从全市到全省,再到全国,最后走向世界的四个跨越。除了《裙装》外,于广大还创作了《我是胜利人》、《验讫税票的戳记》等作品,并于目前尝试研究极限邮品,即票、片、戳一致邮品的邮集创作。除此外,他还参与了《邮识邮趣——— 集邮活动读本》和《胜利油田集邮志》的编写,将自己对于集邮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
   然而,当于广大2012年,带着《裙装》在呼和浩特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集邮展时,却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那次集邮展中,全国二百八十余件集邮作品参展,很多省市都有二三十余部参展,而山东省参展的作品只有四部。随后,于广大又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全国性集邮展,心中的困惑却总也挥之不去。“说起山东,所有人心目中都是泱泱文化大省,孔孟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但是为什么集邮作品那么少?对于集邮文化的意识会这么淡薄?”于是,他便萌生一个想法,那就是给小学生们上集邮课。
   在东营几次失败后,于广大终于于2014年春天在老家青岛的两所小学中找到了机会。“他们刚开始又是看我的教学计划,又是组织试听,说要考验我,我也没想到反响不错,他们还把我的课安排到下午第一节,给孩子们提神,看着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听讲,我觉得我成功了,邓小平书记说的从娃娃抓起是很有道理的。”于广大笑着说。
   12月15日,刚获世界级集邮奖不久的于广大又踏上了去青岛的历程。“自从我讲完那一个学期,孩子们都挺舍不得我,学校也老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去再讲,我就想现在趁期末去讲两节,用我的微薄之力,继续推进山东省集邮文化的进程。”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9 06:20 , Processed in 1.113324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