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366|回复: 0
收起左侧

收藏知识堂:人民币底纹的意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2-18 13: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钱币收藏知识:人民币底纹介绍:绝大多数纸币除票面上的主要图案和文字外,都有衬托主图和面值的隐暗花纹或文字。底纹有多种形式,有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规则和不规则线纹,但最多的是采用汉字或字母形式。


一、  底纹及其作用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纸币除票面上的主要图案和文字外,都有衬托主图和面值的隐暗花纹或文字,其设计较隐蔽、巧妙,且美观富有艺术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底纹。底纹有多种形式,有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规则和不规则线纹,但最多的是采用汉字或字母形式。例如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和各省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多以汉字或英文行名和面额巧妙地组成各种艺术图形做底纹,有的纸币甚至以大篇文字衬托图案和面值,如吉林永衡官银钱号不同面额的官贴,在四框内印有大段《三字经》、《赤壁赋》、《千字文》、《大学章句》、《静夜思》、《春晓》、《登鹤雀楼》、《潮州文公庙碑》等旧时启蒙教材内容,这又有一层教育和普及文化的作用。中国革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政权和解放区的纸币也多采用文字形式做底纹,如东北银行、长城银行、内蒙古人民银行的纸币,文字底纹设计非常精细,富有极佳的防伪效果和艺术欣赏价值。


纸币上设计底纹有两个主要作用:     



1、突出纸币上的主图和面额如同绿叶陪衬红花一样,没有绿叶就不能突出红花的鲜艳和美丽。因为任何纸币上的主图和面额都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识别、判断和熟悉纸币面额和种类的主要标志。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纸币时,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把纸币上的主图和面额设计的清晰、醒目,富有艺术性和直观性,而巧妙、新颖的底纹就能起到衬托、突出主图和面额的作用。


2、防伪底纹是早期的、原始的重要防伪手段之一。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诸多先进的防伪措施的发明和普遍采用,底纹主要起美化和衬托主图和面额的作用,其防伪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因此,现代纸币的底纹一般都趋于简单化、单一化,更多的是以线纹为主。


二、人民币底纹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纸币都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底纹,但每一套又各具特点。第一套人民币因诞生干全国解放前夕,印制条件和纸张都较差,防伪手段落后,因此,主要以底纹和暗记等形式防伪,这样,在设计底纹时就格外精细。我们根据人民币收藏的实物逐一研究发现,第一套人民币60个票券中有41个票券采用汉字行名、面值或阿拉伯数字面值做底纹,其余大部分票券采用花纹、网纹、曲纹或横纹,极个别票券无底纹,以浅淡颜色代之。但第一套人民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是所有票券的底纹,均在边框或花框内,框外为白边无底纹。     



自第二套人民币开始至第三套人民币,因为水印等各种防伪措施的采用,底纹防伪功能淡化,艺术功能上升。因此,在底纹设计上均采用花纹、网纹等形式,但在艺术效果和颜色搭配上更加灵活、协调和美观,形式也千变万化,陪衬效果更加突出,而且不分边框内外,整个票券满版均有底纹。但从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底纹又有一些变化:一是底纹花样变化多端,几乎每一种票券的底纹都不一样,除边缘采用各种多色曲纹或网纹外,票券陪衬主图和面额的底纹均采用各种民族纹饰或富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吉祥花鸟,如“凤凰牡丹”、“仙鹤松树”、“缓鸟翠竹”、“燕子桃花”等。二是底纹分布亦有变化,除50元和100元券正背面均为满版底纹外,其他1角至10元券正而为满版底纹,而背面边框或花框外为白边,无底纹。第四套人民币底纹的调整和变化,更增强了整体票券的防伪性和艺术效果。第五套人民币各票券除采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花纹做底纹外,还巧妙地以阿拉伯数字面值、"RMB",“人民币”等缩微文字组成局部底纹,防伪和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随着人民币印制技术和防伪水平的提高,底纹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构成整体票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9-17 01:35 , Processed in 1.139574 second(s), 20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