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1722|回复: 7
收起左侧

秦代古钱币 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83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5-25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半两(八铢)】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年)始铸。高祖皇后吕雉亲政因忧荚钱轻贱有损币制,又虑秦钱太重不便行用,遂按秦半两(12铢)减重四铢造八铢钱,钱文仍铭“半两”,故俗称“八铢半两”。此钱体大肉薄,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之最大者。形制较整齐,无内外廓,背平,“半两”二字稍见平阔而仍不失篆意。少数钱文传形,又有穿上、下现直纹或横纹者。

【半两(荚钱)】  西汉王朝初立(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令民鼓铸。因钱体轻小如榆荚,俗称“榆荚半两”或“荚钱”。法定钱重不得轻于三铢(约2.1克),但因系民间自由铸造,故大多制作粗劣,厚薄不均,常见砂眼。二般钱径1~1.3厘米,重1.8~2克;后出大批径不足1厘米、重仅0.4克者。荚钱穿孔甚大,无内外廓,“半两”二字较狭长突起,不失秦篆气韵。榆荚半两实自秦末赵高篡权即始出观,入汉后铸造多而且滥,并杂有铅锡劣钱,遂有“钱轻物贵”现象,时担米值万钱以上。

【半两(四铢)】 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铸行.因朝廷法定钱重四铢、文曰“半两”,故通称“四铢半两”。径2.4~2.6厘米,重2.2~2.8克,钱孔明显变小,无内外廓,背平。“半两”二字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官府铸有“法钱”,允许民间依法鼓铸。吴王刘濞、大夫邓通等均由大量铸钱而成巨富。四铢半两因较顺应当时国势民情,在汉初币制多变时铸行达40年之久。传世品较多;其间有面文传形、穿上下有直线及星月纹者。另见极少翻刻或拼改之“半半”钱、“两两”钱,均系赝品。

【布泉】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始铸。一以当五、与五铢钱并行。布泉铸工精致,内外廓齐整;“布泉”二字作玉筋篆横书穿孔两侧,古朴端庄。“泉”字中竖不断,一线贯底,是与新莽“布泉”除篆法不同外又一显著区别。钱径2.5厘米,重4.3克;肉实铜好,系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579年)铸。一以当十,与五行大布并行。“永通万国”的出现,连同布泉、五行大布使北周三大美泉不仅在南北朝、乃至在我国以及世界铸币工艺史上,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钱文“永通”意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铜色青白,制作精致,轮廓俊俏,书法华美。初铸钱径约3厘米、重6克左右。后铸渐小,径减至2.5厘米左右,且夹有铅锡钱,然仍不失美泉风韵。有合背钱、厌胜钱,传世之阔缘大钱,据考为后世翻铸。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年)铸行。一以当十,与布泉并行。形制精妙,内外廓齐整,“五行大布”作玉筋篆书,直读,文体优美俊逸。因属虚值大钱而致私铸风行,故所见者大小厚薄不一。大钱径2.7厘米,重3克左右;小钱径2.2厘米,重2克左右。有合背钱,另有厌胜钱数种。五行大布亦为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直百五铢】 刘备入蜀后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径2.6~2.8厘米,重S~9.5克;后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S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四字,寄廓直读,意即“值一百枚五铢钱”。其时虽盛行董卓小钱及轻劣、剪边五铢等,然直百五铢仍属搜敛资财之虚值大钱。面、背有内外廓,多光背,常见水波、星号等纹饰;少数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系方孔圆钱中最早之记地钱。另有阴文背“王”,背“七”者,以及粗制铁钱。

【一化】旧释“一刀”。战国末年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铸。时限晚于“明化”、? “明四”钱。一化钱方孔,面有内外廓,背平,少数铅钱有横写或直书“吉”字背文。径1.8~2厘米,重1.1~2.7克,颇有悬殊。形制及风格更近于秦汉之小钱。一化钱轻小粗陋,铸数及流通量均大于明化钱,流用至西汉仍可与半两,五铢等钱并行。一化钱中之传形及铅铸者较少;铅质一化可视为我国最早使用的铅钱。

【五铢(三官)】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罢赤仄五铢,专令上林苑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又说技巧)更铸五铢钱,严禁郡国再造,法定前铸各钱均作废铜输送上林三官重铸新钱,所出五铢即为上林“三官五铢”,并诏示“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三官五铢形制与赤仄五铢近似,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然制作更为精好,钱文挺秀,边廓工整。五铢钱系沿此模式世代相传,广为铸行;至西汉末平帝元始年间,“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

【太货六铢】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新铸之六铢钱。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钱文“太货六铢”四字直读,王筋篆书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为六朝钱中一大精品。径2.5厘米,重约3克。初行一当五铢钱十,引起社会普遍不满,改一当一后未久宣帝亡(582年),“太货六铢”遂行三年而废。因其泉美,素为历代泉家所爱。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唯“?”字左侧多一竖划,横读似“凶”,故有“凶多吉少”之传。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径2.4厘米、重3克左右。后杨广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杨广嗣位后因国势腐败,私铸劣钱渐多,物价上涨,“米斗千钱”,以至产生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者。另有铁钱。

【秦半两】战国中晚期始出于秦国,今多订为自惠文王“初行钱”时(前326年)起铸。半两钱形制为: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列穿孔两侧。按历史朝系分“战国半两”与“秦代半两”两大系列。战国半两一般体大厚重,钱文高挺,字体狭长;大篆气浓,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最大者径达3.8厘米,轻小者仅2.5厘米左右,但以3厘米上下者为最多。秦代半两为始皇治下出,钱较轻小,文字高度稍逊,字呈小篆而渐方,径2.5~2.8厘米,重3~6克左右,最小之冥钱状如鸡目。半两钱因其大小适度,便于携带交流,铸行后即获迅速发展流通,很快成为秦国主体货币。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半两钱即变为全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结束了刀、布、环钱长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远意义。半两钱多为泥范所铸,一范一钱,各不尽同,故其形制版式极为繁杂,鉴别时须多加留意。旧谱所刊4厘米以上特大半两钱数种,经古泉家戴葆庭先生辨为后人伪作。建国来数十百次出土、包括始皇陵之考古发掘,均未见径4厘米以上大钱。戴氏所见甚确。

【明化】又称“燕化”。旧释颇多,有“召刀”、“明刀”、“莒刀”及“日月钱”等。战国末年燕国所铸小环钱,时在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穿孔由圆变方,无廓,背平,面文“明化”系承明刀演化而来,“明”字变化较多,其值相当于一刀。径约2.6厘米,重2.5~4.5克左右;形制、称量与秦汉方孔小圆钱近似,可视为方孔圆钱最初之雏形。前人有释为秦汉之间所出者,未确。明化钱因铸量较丰而多有传世;其中传形者少见。

【陈五铢】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铸行,亦称“天嘉五铢”。初出一当鹅眼、剪边小钱十。径约2.4厘米,重3.4克左右。“五铢”二字篆书然章法稍异:“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朱”头圆折而高出“金”头。外廓较宽,背廓尤壮。陈五铢后虽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常平五铢】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篆书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接廓,上横与内廓合成一线。径2.5厘米左右,重3.5~4.2克。因币值高后期私铸严重,出现赤熟、青熟、细眉等名目;至齐晚期并杂有铅锡薄钱。传世尚见一种背四决文小钱,另有厌胜钱数种。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483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07: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此贴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5-26 2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3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21: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3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5-27 2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5-28 2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5-28 2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4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5-29 09: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7 11:04 , Processed in 1.092707 second(s), 20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