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比德”是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的一大创举。我国最早提出玉德说的是管仲,他提出玉有“九德”。孔子开创了先秦儒家道德文化,在道德论的基础上,提出玉“十一德”说,包括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孔子的“十一德”比管仲的“九德”有所发展,更加全面,儒家学说的精神得以反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玉德学说。
继孔子之后,战国末期的荀子又提出“七德”说,还有许慎的“五德”说。玉德学说是中国玉文化的一大建树,它为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尊玉,提供了精神支柱。从此,和田玉也由单纯的物质属性,成为精神道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圭臬。通过玉这一载体,以及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玉和德水乳交融于一体,以玉的美质升华为人的美德,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从古至今,发扬光大。
孔子玉学思想的另一个突破是将玉与君子结缘,实现由王玉向民玉的转变。玉历来由皇家所垄断,玉要成为中华民族、全社会道德风尚标准,人人共仰之、人人践行之的楷模,就必须从王位上走下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与玉结合,“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不可一日无玉”。从以玉比德到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玉意识、玉道德、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这在全世界也找不到与其相似的第二例。
玉德说赋予和田玉丰富的精神内容。和田玉在经过长期的人格化和精神化之后,形成了一次质的飞跃。直到今天,以玉比德、以德论人、以德处世、以德治国、德行天下,依然是我们民族、社会、人们践行的准则。
专业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融合,专业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史料性与趣味性珠联璧合是《和田玉与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岳峰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鉴定中心主任,有着丰厚的文物专业素养。他反对理论脱离实际,专业研究不能禁锢在象牙塔里,史料不能束之高阁。在这本书中,除了对和田玉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外,岳峰还以专业的眼光、丰富的经验,对古今和田玉的鉴赏和收藏进行透彻的评述,对和田玉市场及价格的攀升作了精辟的分析。
作者从理论上论述了和田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后,又不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两种偏向,一是追求和田玉以白为美,一同分白十分价;另一种是以色为美,重皮色而轻玉质,甚至作假皮者无奇不有。如何正确引导市场,给读者以正确的引导,岳峰举重若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就事论事。纵观历史数千年,从周代“六器”“六瑞”,提倡各色玉种兼收并蓄,各美其美,到明代、清代对玉色也都各有喜好与偏重。接着,作者以一个颇有说服力的论据,例举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玉玺,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中,包括和田玉的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品种,各色玉都有,其中青玉居多。玉玺况且不以“色”论英雄,当今的好“色”者,不值得引以为鉴吗?
美玉人人喜爱,把美玉写成美书是另一番呕心沥血的创作。岳峰正是本着对历史、对未来、对读者、对和田玉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完成这部著作的。包括书的谋篇布局、层次逻辑、内容结构、写作技巧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丰富的内容、大量的史料、缜密的论证、精辟的分析,却能做到深入浅出,读来有滋有味,其中不乏精巧之处,让人拍案叫绝。如说到和田玉和俄玉、青海玉的鉴别时,作者用一个“嫩”字精确地概括出青海玉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缺乏“凝脂”般的滋润光泽。说到和田玉的白与俄玉的白,作者认为,前者是“润”而白得细腻,后者“糙”而白得无神。寥寥数语,如神来之笔,把两者的“白”分得泾渭分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兼备,这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语言的凝练可谓惜字如金。
而在论述玉德那一篇的结尾段,作者有感而发:“玉道人道以玉悟道,玉性人性以玉养性,玉身人身以玉养身,玉缘人缘以玉结缘。我们能拥有一块和田美玉,应该说是精神上的一大满足。”这几句话看似闲来之笔,却是画龙点睛,让人对和田玉的美升华为“悟道、养性、养身、结缘”的心灵之爱。
(岳峰编著的《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鉴定与收藏》一书已由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微博]于2013年3月联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