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香港邮政将于2017年10月17日(星期二)以“[url=]旗袍[/url]”为题,发行一套特别邮票及相关集邮品。
旗袍是1920年代以后流行的中国传统女性服装,既包含传统的东方服装元素,又吸收了西方的设计理念,被称作“中国[url=]礼服[/url]”(Chinese dress),在中国近代史上至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香港邮政特以“旗袍”为题发行邮票,回顾近一世纪以来旗袍的演变。 一套六枚邮票,连同邮票小型张,分别展现不同年代旗袍的特色。邮票上的插画,全由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视觉艺术与文化高级文凭课程的学生绘画;邮票小型张嵌有首次推出的[url=]旗袍[/url]形邮票;印制$20邮票小型张所用的纸张,更以聚酯纤维布制成,以彰显主题。 $1.70 – 1920年代的旗袍继承了清代长袍宽阔平直的特点,旗袍无开衩,较为宽大,与清朝女子的燕服相近。旗袍的制式与男子的袄袍不同,下摆无开叉,袖口仍如女衣,上窄而下阔,是吸取西洋服装式样改进而定型的。 $2.20 – 1930年代的旗袍在传统[url=]旗袍[/url]造型基础上,运用西方省道技术在腋下收起余量,使衣身进一步贴体以突显女性身体曲线。领袖部分开始出现融合西式的荷叶式、翻折式和开叉式,很多人将旗袍的下摆做成花瓣、花叶状,使改良旗袍在30年代迎来了[url=]黄金[/url]时期。像影片《花样年华》中,先后出现的几十件精美的旗袍,它以委婉的方式展示女主角隐秘的情感。 $2.90 – 1940年代的旗袍在用料和制作工艺上的节俭化趋势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一方面,战争期间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大幅降低,而面料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却飞涨;另一方面,国家遭受外敌入侵,30年代[url=]旗袍[/url]上那种广泛镶边镂空和透明的处理、宝石纽扣等奢华细节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报刊中的关于电影女明星的流行[url=]服饰[/url]信息也不断减少,服饰的发展变得缓慢。女性制作服装希望尽可能地节省布料,这样一来旗袍长度渐渐缩短到小腿中部甚至膝盖部位也就不足为奇了。此时的旗袍虽也有一些花朵图案,但整体的色调已经不再那么繁华瑰丽了,仅保留了领子上的盘扣,领子的高度逐渐趋低,甚至出现了无领旗袍,袖子也越来越短,甚至无袖,这种服装风格一直延续到抗战结束。影片《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的旗袍开衩至臀侧,且紧绷腰身,完美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之美。影片《风声》中,女主角顾晓梦身穿颜色深沉的香云纱[url=]旗袍[/url],把密码缝在了旗袍滚边内,靠服装上暗藏的线迹传递情报,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增添了旗袍的戏份,也进一步突出了顾晓梦这个角色。 $3.10 – 1950年代的旗袍,袍身纤窄、裙襬收窄、衣领加高,是女性外出时最端庄得体的服饰,也成了白领丽人的主流上班装束。 $3.70 – 1960年代的旗袍,与1950年代的风格相似:短身、修腰、剪裁贴身、下襬收窄,营造葫芦身形的效果。 $5 – 1970年代的[url=]旗袍[/url],随着西式衣裙兴起而渐受冷落。当时的女性往往以旗袍作为礼服,旗袍因而成特别场合的服装。 $10邮票小型张 ─ 当代的旗袍承袭传统设计之余,再予以改良和重塑,在面料、剪裁、款式等方面加入了更多时尚元素,故能历久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