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国家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其表现之一就是,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家家户户粮票基本上都有所盈余。 然而,粮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有一个过程的。1980年,国家对粮油议购议销作为统购统销的补充,于是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个时尚新名词———“议价粮”。所谓议价粮,就是在粮食定量内平价销售之外,容许市民不用粮票用高于平价粮的价格购买粮食,实际上是“一粮两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肉、蛋和蔬菜的消费已部分取代粮食消费。用一句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油水大了!大多数人每月20多斤的定量粮票富余了。但仍有人缺粮,也有人偏爱大米或白面,特别是农民,总是希望用粮食换些粮票,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在当时的浙江省温州市,市区和各县城里的大街小巷便可时常看到推着板车吆喝着“粮票换大米”的农民身影。作为一种可换取实物的票证,粮票此时仍起到“第二货币”的作用。不过,敏感的人们也由此嗅出:粮票历史的终结已经为期不远了。 随着市场经济脚步的加快,粮票“生命之本”的宝座开始逐渐发生动摇,有的饭店、商店出售食品时,由必须使用粮票,转变为“没粮票可多花点钱替代”;“某某吃食不要粮票,可选择”;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吃饭时,不再用“全国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等等。 1985年4月1日,全国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合同定购。历时32年的粮食统购统销终于结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 不过,粮票依然流通。民间从2斤粮票换1斤粮食开始,到3斤、5斤、10斤粮票换1斤粮食,最后甚至二三十斤粮票才能换1斤粮食。1993年,全国放开粮食价格。这时人们才忽然发现,往日熟悉的“换大米”,已变成了“买大米”了。 终于在1993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同年的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随后,一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了。粮票的正式废止,意味着统购统销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粮票制度虽然被废除,但百姓对于粮票的习惯性依赖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一位姓王的女士家里来了小偷,等她回家后,发现整个家已经被翻得一片狼藉。她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存的粮票还在不在,用一块布包着,有好几百斤呢。除了富余的粮票是“财产”之外,家里惟一的一本存折里只存了十块钱。积攒的粮票多而钱少,大概是那时大部分家庭普遍的财务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粮票制度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粮票收藏的热爱,而且还有对那个时代别有一番滋味的回忆。 (高欣整理) ■链接 【收藏】 从1955年到1993年,全国大约发行了9000多种粮票,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全国通用粮票,由国家粮食部统一发行,在全国各地都能使用。此类粮票收藏者很多。 第二类省市发行的粮票,种类比较繁多,仅限于在当地使用,这类省市发行的粮票存世量在三种粮票中是最多的。 第三类军用粮票,这种粮票独立于国家和省市之外,由军队统一拨付。军队粮票的特点是面额较大,最小五十斤,多则五百斤、一千斤。军用粮票的搜寻难度比较大,因为粮票是有价票证,在作废之前根本不会进入流通领域,当时只在军队内部流通,所以一般民众若无特殊渠道则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军用粮票,目前军用粮票的存世量比较少。 ■追忆 【粮店】 过去京城的粮店不多,几条大街或胡同才有一个指定的粮店。粮店一般门脸儿都不大,双开的木门便于进出货,刷成或浅灰或米黄或淡绿的浅颜色。那时粮店的名称都很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向阳粮店、永红粮店、庆丰粮店等,当然也有以地名起的,如:大佛寺粮店、北新桥粮店、花市粮店等。进得门来,或左或右一般都是个小窗口(柜台),里面坐着收钱、票的服务员,对面是一排半人高、七八十厘米宽的方槽子,里面分别装着米、面、棒子面及各种豆类杂粮,槽子旁放有秤和用来铲米铲面的高帮铁簸箕,每个槽子前面是一个白铁皮做的大漏斗,再往里面就是码放整齐跟小山似的米、面垛。 那时的粮店都是卖散粮食,所以您得自己准备米面口袋。当身穿白制服头戴白帽子的售货员称好您要的米面后,总是热情地提醒您把口袋套在大漏斗下,然后“忽”地一下倾倒下来,有较真的老太太还会敲敲大漏斗,不剩一点面渣。 那时要是粮店门前排起大队,准是两件事,一件是每月二十几号家家户户拿着购粮本按定量去领粮票;另一件准是秋季买白薯。当时白薯对于每家,特别是小孩子来说可是个稀罕物。一听说来白薯了,街坊四邻立马儿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口袋前去排队,那队排得里三圈儿外三圈儿的,轮到自己了,人人都不忘说上一句:“谢谢您,多给挑点儿红瓤的。” 每当赶上粮店进货,准能招来许多小孩子围观。就见一辆带斗的大卡车上装满整袋整袋的米面,装卸工穿着白制服,头上戴着帽子,帽子下边耷拉着到肩膀的布条。那装卸工个个都是棒小伙儿,每人一上肩就是三四袋面,而且是气不喘、腰不塌,脚底生风,将整袋的米面码放得方方正正。 后来,粮店里又增加了新的项目,卖菜子油、豆油、切面、冬储大白菜什么的。买油最有意思,一般是在一个油腻腻的大油桶上插着一个带有刻度和油嘴儿的“打油器”,顾客买多少油,售货员将小钮调到该刻度上,一压手柄将油抽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