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从1955年1月开业至1966年8月停业的十余年间,中国集邮公司的经营活动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通过《集邮》杂志刊登广告办理函购业务和在北京开设门市业务
中国集邮公司开办的函购业务分为两大类:
第一是直接汇款函购业务,即由中国集邮公司在《集邮》杂志上刊登售品目录,或由集邮者写信给中国集邮公司索要更详尽的售品目录,然后按售品目录上标明的价格通过邮局汇款给中国集邮公司,后者在收到汇款后随即寄发相应邮票。1955年9月中旬还开办了集邮用品如集邮册等的函购业务。
第二是存款预购业务,这样可以节省集邮者的邮资和简化函购手续,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这都是一个创举。
(1)在中国集邮公司开业的同时,就已经着手办理国内存款预购业务,只需存款不少于3元,就可以预订我国新发行的各种邮票。
(2)到了1956年5月又开始办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预订业务。集邮者只要存款不少于5元,并指明预订哪一国家的邮票(当时只限苏联、捷克、波兰、民产德国四国),以后每次新货到后,即按要求配发,每种限定一套。
(3)从1958年5月起,在开办按国别(已增加到苏、匈、德、捷、波、罗、越、朝8国)办理预定邮票业务的同时,又增办按专题预订邮票的业务。专题分为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科学、文艺、青年儿童、体育运动、动植物、航空等24个专题。
(4)在1958年,还开办了首日封实寄业务,集邮者只需要存几元钱在集邮公司,便可以预订首日封。每到发行首日封时,即按预订者的地址寄去一个首日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5年1月至1966年6月《集邮》杂志停刊,中国集邮公司在《集邮》杂志上共刊登各种类型的函购广告40余次。
以上这些预订新邮和外邮的办法,在各地集邮网点很少的情况下,极大方便了外地集邮者,因此特别受欢迎。1955年当年即实现函购收入5.8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近30%。函购的人数也逐步增加,到1959年年底已达9500人。
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的门市业务量比函购还要大一些,1955年实现门市销售收入12万多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2%。
在开展门市的业务中,从1957年起,还开办了寄售业务,这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营商业领域开辟的一块市场经济园地,售品主要有清代、民国和解放区的高档邮票,也有少量的苏联早期邮票。如贴有福州对剖票的清代明信片,每枚售价仅5元;光复、共和两套新票,每套40元,这大根是当时摆在集邮公司门市部柜台里最贵的一套邮票了。寄售业务为集邮家和一些资深集邮者调剂余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些平时不易见到的高档邮票也让不少青少年集邮者打开了眼界。
据统计,通过用本国邮票与各友好国家相交换,1955年至1966年间,中国集邮公司在门市先后出售过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古巴、南斯拉夫、埃及等14个国家的邮票。
1956年4月,中国集邮公司开始供应解放区邮票。
1956年10月,中国集邮公司为应国外集邮群众要求,已开始供应新中国的盖销票,售价按英镑计算,在国内暂不出售。
1956年12月,中国集邮公司开始出售民国邮票。
1957年5月,中国集邮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旧邮票。收集信书上和包皮上贴用过的各种邮票(个人珍藏的邮票除外),供应国内外集邮者需要。分连原信书(因邮寄笨重,只限北京市)和从信封上剪下来的两种(本外埠均可,但外埠一斤起码)。前者每市斤一角六分,后者每市斤一元六角(寄费由售主自理,价款汇费由公司承担)。欢迎各机关、团体和个人自愿捐送,北京用电话联系取货,外埠邮寄费由公司寄还。
1957年11月,中国集邮公司开始供应我国旧币面值邮票的盖销票。
从1958年1月1日起,中国集邮公司经售的本国邮票,须整套购买,不售单枚。
1961年10月,中国集邮公司停办函购业务,以后在《集邮》上刊登《新邮简报》中所列价格仅供集邮者参考。
B、通过在全国各地设立邮票分公司、集邮门市部或邮票代销点直接向集邮者供应邮品,并由此初步形成全国性的邮票供应网络;
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一成立,就受到了全国广大集邮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消息传到了上海,那里的集邮者也纷纷要求在上海成立集邮公司。上海一直是我国集邮活动最发达和最集中的城市,集邮者的层次较高,个体邮商也最多。为满足上海人民的要求,邮政总局和上海市邮电管理局经过几次商讨,决定于1955年10月间在南京东路正式成立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并开设门市部对外营业。
上海市分公司是作为上海市邮电管理局的一个下属单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按照北京中国集邮公司对全国集邮企业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管理,除业务工作受北京中国集邮公司和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双重领导外,人事、财务、物资等均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自行负责解决。经营项目和管理办法,除不直接办理进出口业务外,都仿照北京中国集邮公司的模式办理。
1955年10月23日,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集邮者的迫切需要,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在南京东路286号隆重开业。开幕当天,盛况空前,原来预计逐日发售的10000份售品价目表,一天就卖出了9000多份。《集邮》杂志1955年第11期第17页详细报道了当时开业的盛况,题为《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开幕了》。
“10月23日是个星期日,天气格外晴朗。虽然才一大清早,可是新设在南京东路286号的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门口已站着好些人。他们焦急地等待着8点钟的到来,但是时钟却好像走得特别慢似的。
开门的时间到了!大家高高兴兴地第一次踏进了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进门首先看到的是正中墙上挂着的毛主席肖像和两面鲜红的国旗,左右两边墙上挂有绿底白字的横匾。左边写的是:“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和精美的小型艺术作品,而且是一种宣传教育工具。它通过现实主义的艺术,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收集邮票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右边匾上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反映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成就;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邮票反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伟大建设。”营业厅里放着6架玻璃柜,陈列着新中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邮票,在霓虹灯照耀下,显得格外可爱。二楼营业部四周挂着20个镜框,摆满了匈牙利、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邮票。另外,还陈列着美术明信片和各类集邮用品。这些美丽的邮票,就是一本极其真实的、形象的、活的教科书。
进来的人是越来越多,整个集邮公司被人群塞得满满的。这里有战士、工人、少先队员、中学生和老大爷……,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陈列着的每一套邮票。
门市部买邮票的人是那样的多,队伍一直排列到门外的南京东路上,营业员都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他们却和蔼耐心地接待每一位顾客,使顾客们满意地离开。这里出售的邮票价格是那么公道,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已经是晚上了,买邮票的人们仍然是络绎不绝地进来。
开幕这一天,上海集邮分公司出售我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邮票,苏联、匈牙利、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的邮票将陆续发售。”
1959年2月9日,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在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大厦内设立一个门市部,并于当天开业 。(见《集邮》1959年第4期第13页)
在这以后,1961年10月1日,中国集邮公司天津市分公司在天津市和平路243号开业;中国集邮公司哈尔滨市分公司于1962年1月成立;中国集邮公司广州市分公司于1962年8月1日成立,门市部地址在广州市太平南路127号;中国集邮公司沈阳市分公司于1963年11月1日成立。
至此,中国集邮公司在全国一共成立了五个集邮分公司。除上海市分公司真正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外,其他四个分公司都是作为各市邮电管理局下设的一个支局来看待,人财物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是靠市邮电管理局来解决,并款真正实行独立核算。
当时,全国还有很多城市集邮活动也很发达,但成立集邮分公司的条件一时不还不具备,便成立集邮门市部,有的是和报刊门市部设在一起,有的是在邮政营业厅内设立集邮门市部。正式挂起“集邮门市部”牌子的有西安市、武汉市、南京市、重庆市、杭州市、郑州市,等等。
还有一些城市,设立了专业的集邮网点即邮票代销点,据统计,1955年全国有9个,1956年增至84个,1957年增至112个,1958年224个,到1959年上半年已增至230个,一个较为广泛的邮票供应网在全国已基本初步形成。其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伊春、绥化;
吉林的长春、吉林;
辽宁的沈阳、抚顺、本溪、鞍山、锦州、海城、铁岭、旅顺、辽阳、复县、阜新、安东、营口、昌图;
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喜桂图旗、秦皇岛、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
山西的太原;
山东的济南、青岛、烟台;
安徽的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安庆;
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南通、扬州、镇江、常州、松江、江阴、清江;
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金华、宁海、余姚、温州、嘉兴、上虞;
福建的福州、厦门、南平、漳州、泉州;
河南的郑州、许昌、商邱、安阳、漯河、信阳、焦作、巩县、洛阳、开封、新乡、三门峡;
新疆的乌鲁木齐、克拉码依、伊黎、哈密等。-------
这些邮票代销点主要销售新中国邮票,有的还同时销售外国邮票和集邮用品。由当地邮局兴办并直接管理,中国集邮公司主要向这些邮票代销点供应新票,按面值的50%收费;供应盖销票,按售价85%结算;配发交换进口的外国邮票;设计印制首日封,供各地选购,按售价的70%结算;供应集邮册及其他集邮用品;如镊子、放大镜、胶水纸等。 C、开办与各友好国家交换邮票的贸易
开办对外邮票交换这项业务最初是由苏联倡导的。早在1953年和1954年,苏联、波兰、捷克等国,就先后分别向我国邮电部提出,要与我方交换各自国家的邮票。
随着苏联、波兰、捷克之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各国的集邮企业也接踵而来,和中国集邮公司建立了交换业务关系。到了六十年代,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以及古马等国也和我们确定了交换业务。交换都是由苏联国际图书公司承办,匈牙利是由匈牙利集邮公司承办,捷克是由阿歇亚公司承办等。
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办理交换业务,主要是相互之间签订邮票交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向对方寄发本国新发行的邮票,同时也按合同的规定,接收对方国家新发行的邮票。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不充裕的情况下,这种以票易票的易货贸易倒不失为一种满足各国集邮者对于收集外票需求的有效解决途径。
据统计,1955年至1966年间,中国集邮公司与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德意志民产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古巴、南斯拉夫、埃及等14个国家进行过邮票的易货贸易,使新中国的集邮者及时获得充足的票源,极大丰富了集邮者的集藏。
D、通过在世界各地的邮票代理机构出口新中国邮品
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我国邮票,这是中国集邮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它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邮票上的画面,向国外宣传、介绍、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壮丽的山河风光;二是出口邮票,换取外汇民,支援国家建设。
在五、六十年代里,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中,美国自发动朝鲜战争后,明令禁止进口我国邮票,许多国家追随其后,对进口我国邮票设置种种障碍,不是禁止,就是限制和刁难。
日本和我国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对我国邮票也是限制进口。我国向日本出口邮票只能采用“印制品”的方式寄递,邮票在寄递过程中极易丢失,因而风险很大。
当时联邦德国和我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对我国采取淡漠、限制及甚至敌视的政策。我们始终打不开销路,找不到经销伙伴。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印尼、泰国等,除印尼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外,其他均未建立外交关系,对进口我国邮票也有种种的限制。
亚非拉国家,虽然欢迎我国邮票,或者并不禁止,但却没有外汇可付,无法与我们进行邮票贸易。有的国家邮商提出 ,我们把邮票寄给他,他向我国大使馆付本国货币,大使馆再把钱给我们,这种办法根本行不通,我们从未采用过。
在五六十年代里,由于种种原因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限制,对出口邮票无形中也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尽管困难不少,但为社会主义作宣传,为社会主义建设筹集资金,公司全体人员积极努力,在出口业务上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邮票进出口由中国集邮公司统一经营,全国其他单位不得经营。在公司成立前后,沿海城市有自行出口邮票的单位,如上海的私商、汕头的侨批局以及北京、天津的私商,都一度经营邮票的进出口业务(主要是出口),各行其是,价格比较混乱。1957年3月15日,邮电部和对外贸易部针对这一情况,联合发出通知,规定邮票进出口业务统一由中国集邮公司经营,全国其他单位不得经营,其中包括对外贸易部所属各进出口事业公司、归口改造的私营进出口商、邮电部所属各地邮电机构。这就使集邮公司能集中力量从事出口业务,免去国内多头出口互相竞争、互相抵销之苦扰。(2)采用低廉的价格政策,以吸引顾客,开拓市场。(3)批发、零售一齐抓。对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国家,主要是发展批发商,对当地的零星购买,都介绍到批发商那里去买;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无法建立批发商,对小零售商和集邮者个人只要能汇钱来(很多都是从信封里夹寄几个或几十个美元现钞),一律都办。(4)对批发商的收款办法,主要是采取银行托收。公司将客户订的货寄到客户指定的并又与中国银行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客户到银行照单付款提货。这种收款办法,对客户来说,一手交钱一手提化,比较省事、可靠、对我们来说,风险较小,顶多是损失一点邮费,所以尽量采用。(5)在邮票发行上给予配合,发行了一些适销对路的品种。1959年邮票发行局和中国集邮公司合并,虽然内部机构仍然各是各的,但原经理兼局长,原副局长兼副经理,为互相配合提供了条件。(6)大量出口库存的前中华邮政邮票。早在全国解放前,原华北邮政总局时期和全国解放初期,都有过打算大量出口前中华邮政时期的邮票,以换取外汇,变废为宝。
由于采取了以上这些主要措施,虽然国际环境对出口业务不利,终于冲破重重障碍,使我国邮票在国际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截止到1959年底,与中国集邮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各类邮票商大约有60家,分布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客户集中在英国、日本等国和香港等地区。
主要邮票商的情况如下:(1)在英国有四家,如达拉高邮票公司、史拉珍邮票公司、投资公司、威廉斯公司;(2)香港地区的总经销商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3)日本的日本邮趣协会;(4)其他几家贸易额较少的邮商有法国的德罗埃公司、香槟邮票公司、意大利的依尔多第、澳大利亚斯托恩公司,新加坡的何修开等。
总的来说,公司自1955年成立到1966年“文革”停业这11年中,始终十分重视对外出口业务,曾想过种种办法来增加出口量,但毕竟是外在初创、探索阶段,不仅客观上障碍多,主观上也不放手大胆,同时也缺乏国际贸易经验。每年外汇收收入只有二三十万美元,今天来看,数额不大,但总是凝结着当时从事者们的心血。
通过以上经营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集邮公司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外邮票市场,无可辩驳地成为新中国邮票市场的主体,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国营供应主渠道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