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按照FIP的规则
组编附加费邮集参展
我国的地方邮政附加费是在纯粹的邮政操作中形成的,有很重的邮政痕迹,是非常正宗、为了寄递邮件而产生的素材。它是适合于竞赛性邮展的素材,也恰恰是FIP评审员规则中要求的素材。
对照FIP规则,邮政附加费素材可以适用于两类竞赛性邮集:1、邮政历史类邮集;2、传统集邮类邮集。
邮政历史类邮集:它与邮政当局史志办研究历史是两回事,或者说不完全是一回事。它是运用实寄过或实用过的素材来展示邮资、邮路、邮戳、邮政业务等。与集邮学术研究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更不能制作成一部邮政历史专著的手稿。它要展示好的素材、最好是别人没有的素材,好的编排方式与适当的文字说明都是为突出素材服务的,绝不能让文字抢了素材的“戏”,更不能让素材变成了文字的插图。
一部邮集是图示的一个“故事”,特别是邮政历史的展品,更应该是这样。所有类别的展品都要讲“故事”,而不应该是资料性的罗列。“讲故事”不是文艺创作、不是参展者个人的如何虚构、美化。评审员不是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不了解这些创作方面的优劣。“讲故事”就是要求邮集具有逻辑性,便于评审员和观众来浏览您这部邮集看到您的好素材。“故事”体现在纲要中,要有一定次序地展开,各个章节不可以互相颠倒。在纵向上有条主线来体现,应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前有铺垫、后有承接。所谓“讲故事”其实就是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一个有内容(包括“专题”和“集邮”的两个方面)的“中段”和一个令人难忘的“结尾”!资料性罗列的邮集则是“一盘散沙”,已经被淘汰了。例如按“邮资”的逻辑顺序,从低到高讲述这个“故事”,邮资邮集最容易被评审员接受。作为附加费,按附加费邮资的不同可以组集,而邮政当局没有为附加费专门开辟的邮路,因此附加费展品中不应该有“邮路”的内容。“附加费戳记”完全可以作为邮政历史展出。对戳记要有一个逻辑的顺序、要有自己的有卓识的分类,要展示出不同的类型、最难以收集到的戳记及其使用的首、尾日等素材。
传统集邮类邮集:就是展示邮票的印制、发行与应用,但要通过邮品来讲话。可以展示为印制邮票而设计的图稿、试样、印样、样票(打孔或其他标记)、正票、版式、变体、错体、趣味品等。可以展示邮票的自然首日封、尾日封以表明其“发行”;以及要展示该邮票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如在不同的邮政业务上、在特殊的时间与地点等。
附加费如何按照传统类邮集来编?有一部分附加费凭证是贴在邮件上,随邮件寄递的“凭证”,它就有了邮票的属性。可以按传统类邮集来展示。有些附加费单据不贴在邮件上,是交给寄件人收执的叫“收据”。这类“收据”属于“邮制品”,不应研究其发行、版式与印制等,因为它不具备邮票的属性。在展示附加费凭证时,一定要用贴用该凭证的实寄封来证明它确实随邮件寄递过。“凭证”以新票为主,特别是多联的新附加费“凭证”。对于“凭证”我们可以展示它的图稿、印样、变体、版式等,盖销的凭证不宜使用(遗憾的是,附加费凭证许多都盖了邮戳,成为盖销品!)。在按传统样式编组附加费传统邮集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凭证”、什么是“收据”。后者是不可纳入传统邮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