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川剧,是中国汉族优秀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 重庆及贵州、云南 部分地区,是 四川文化的一大 特色。 成都,是 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 说法。 川剧是在原先外省流入的 昆腔、 高腔、 胡琴腔( 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 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 世界,川剧名戏《 白蛇传. 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常见于 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 变脸”、“喷火”、“ 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 程式化动作蕴含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 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 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 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 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 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 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 假动作要巧妙,能够掩观众眼目。 运气: 顾名思义,运用气功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 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 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 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几百年来,川剧变脸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核心机密,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外传,在地方戏曲中属于较为罕见的。 因此,建议发行川剧表演艺术邮票,可以采取四枚邮票加一枚小 型张的形式。四枚邮票分别表现川剧的唱腔、乐器、角色、脸谱,小型张则选取川剧变脸,全面代表川剧的特色。如此,在发行2010年昆曲邮票的基础上,增加发行川剧邮票,提高川剧的世界知名度,为更好的保护川剧,宣传川剧、推广川剧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