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科伟
杨科伟的藏品
杨科伟的藏品
报纸创刊号,即报纸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期。从创刊号上,我们可以知道该报的宗旨、性质、特点等,可以了解报纸创刊的历史背景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所以,创刊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一直受到报刊收藏者的青睐。
集报人杨科伟十几年来收集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的报纸创刊号500多种,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在他眼中,他所收藏的每一份报纸都是无价之宝,他希望这些报纸能够得到永久珍藏。
从摘抄报纸到集报
杨科伟是我市一家企业的普通技术工,今年36岁,十几年前迷上了集报。
记者在他家一间10多平方米的藏报屋里看到,这里简直就是报纸的世界:书架上、桌子上、地上全都是一摞一摞的报纸。“床下也放满了报纸,柜子里也有。”杨科伟说。
在杨科伟的指点下,记者见到了各个时期的报纸,其中“文革”期间的报纸居多。杨科伟告诉记者,上学时他就很喜欢读书、看报,那时报纸杂志还是稀罕物,看到上面刊载的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他被深深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摘抄、剪贴、收集的冲动。
“我当时没有钱订报纸,都是看大家看过的报纸。那时候有人看过报纸后随手就扔了,我只要看到就赶紧拾起来,将报纸整理收集起来,然后再一一阅读,将里面的好文章摘抄下来。”杨科伟说,随着可看到的报纸范围越来越广,出于对各种知识的渴求,他开始把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收集起来,一有时间就翻看,积累了不少学习素材。
“那时候剪报、集报是为了多学习知识,直到我看了《中国集报大全》,才真正了解了报纸的创刊号以及报纸的珍贵,开始收集报纸创刊号。”杨科伟说。
最爱收藏创刊号
从读报到收集报纸,十几年来,杨科伟阅读和收藏了大量的创刊号,看到自己没有的,就想方设法买下来,他的藏品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创刊号,尤其是近10年,报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刊号是各家报纸诞生的标志,是它第一声呐喊的历史记录,报纸的方针、性质、风格、特点等信息都记载在了创刊号上。”杨科伟从书架上找出一份《汴梁晚报》,说道:“我还有你们报纸的创刊号呢!”
在这十几年中,杨科伟收集了500多种报纸创刊号、号外等。收集这些报纸,杨科伟真是费了不少工夫。这些年,他除了在本地淘报外,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要去旧货市场看看,唯一的目的就是看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报纸。“有一次,我在街上偶然发现一份心仪已久的报纸,可当时身上没带钱,就立即向熟人借钱买了下来。”杨科伟说,现在他的集报爱好已经影响到了全家,每次他淘回来报纸后,他的儿子都会抢着看。
“这些都是我省吃俭用淘来的。”杨科伟笑着说,他自己最喜欢收集创刊号,平时不吸烟不喝酒,将大半工资都用在收藏创刊号上。而在他收藏的众多创刊号中,他认为最有意义的是《汴梁晚报》的创刊号,因为《汴梁晚报》是本地发行的报纸,记录着本地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
“我收藏的还有《开封日报》早期的报纸,在《开封日报》创刊30周年报史征集的时候,我还将自己收藏的一份上世纪50年代的《开封日报》捐给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报史馆。”谈起自己收藏的报纸,杨科伟很喜欢与人分享。“既然报史馆需要,我就不能据为己有。”他说,自己收藏只能一个人欣赏,捐出来可以让更多爱读报的人看到。
收藏报纸乐趣多
每个时期的报纸,虽然都具有史料价值,但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又各具特色。如“文革”期间,无论哪一种报纸,报头上都刊有毛主席语录……杨科伟将一份份报纸展示给记者,如同展示每个年代的历史。他说:“收藏报纸,最大的作用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很多过去不了解的历史,可以通过报纸去了解,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又可以通过报纸去回味。”
在收藏报纸的过程中,杨科伟走进了集报人的圈子,与报友们一起集报、交流心得、交换报纸,这给杨科伟带来了很多乐趣。他说:“集报让我认识了全国各地的报友,那时瘾很大,经常买邮票将报纸寄到全国各地与报友交流。” 杨科伟在报纸的天地里遨游,在收藏的乐趣中充实。“我在集报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增进了了解,收藏了友谊,其乐无穷。”
“集报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史料,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看着自己的“家庭藏报馆”,杨科伟说:“报纸收藏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变迁的浓缩,希望今后能把自己收藏的报纸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