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534|回复: 0
收起左侧

古钱名词解释2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7-9 14: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左挑: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状的为“左挑”。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状者为“右挑”。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缩水: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钱文中建字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字,即称“点建”。南宋“建炎通宝”中即有“点建”钱。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故甚希罕。

隐起文: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如“嗣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聚头: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如八卦钱等。

并脚: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并脚”。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

倒书: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接廓: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离廓: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之“离廓”。

寄廓: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年号钱: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

国号钱:面文铸有国号的钱。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国号年号钱

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记重钱: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记值钱: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黄 ( 当 ) 千”,三国刘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

记年钱: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如南宋“淳熙元宝”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钱系从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

记地钱: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自唐“会昌开元”背铸“京”、“洛”、“荆”、“越”等 22地始,至宋“宣和通宝”背“陕”钱、明“洪武通宝”背“渐”、“豫”、“北平”等,莫不为记地钱。

记监钱: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如南宋“乾道元宝”铁钱背“同”字即记舒州同安监,淳熙元宝背“春”字为记蕲州蕲春监,“绍熙通宝”背“汉”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亦有记监兼记年的,如“庆元通宝”背“春三”,即为蕲春监、庆元三年铸。

合背钱: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如“崇宁通宝”钱背亦铸“崇宁通宝”四字,看来仿佛两枚崇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横书现象,均系浇铸时合范有误所致。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宝”、背“天启通宝”,称“异号合背钱”。

合面钱: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亦系制作有误所致。如“乾隆通宝”中有面、背均铸满文“宝泉”者即为合面钱。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货泉”中,即有两面光板之无文合面钱。

合号钱:面文无“通宝”二字而出现两个交叉的年号,如“泰昌天启”四字,此等两个年号于一钱者,称“合号钱”。

剪边钱:亦称“剪轮钱”。为盗铜而剪去边廓的小钱。传世以东汉“五铢”为多见,故称“剪边五铢”。

磨廓钱:亦称“磨边钱”。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以西汉“五铢”为多见,故称“磨边五铢”。

延环钱: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环钱。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对文钱:被錾去延环后留下的钱心叫“对文钱”。因其仅剩一半之钱文可与对环对接,故称“对文”。传世可见“对文五铢”、“对文货泉”。对文钱多混杂于恶劣小钱中在市场流通,今不难见。

对钱:又称“对子钱”,日本泉谱谓“符合泉”。对钱中一枚多为篆书钱文,可与另一枚异体文 ( 真、草、行、隶均可 ) 配为对子;除面文书体不同,余大小厚薄、内穿外廓以至铜质浆色、制作风格均基本一致,故谓“对钱”。最早自南唐“开元通宝”始,为一篆一隶;至北宋形成“对钱”制作高潮,如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宣和等,计有小平、折二等数十百种配匹之对钱。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种以上,蔚为大观。

平钱:俗称“小平钱”、“小平”。即为一枚当一文使用的基础小钱。一般径 2.4 ~ 2.6 厘米,重 2.8 ~ 3.6克。系历代古钱中铸量最大、传世最多的品种。常见的如开元、熙宁、大定、康熙等通宝钱均为平钱。

折二钱:一枚当二文即两个平钱使用的钱。形体稍大于平钱。一般径 2.7 ~ 2.9 厘米,重5 ~8克。折二钱总量不少于小平,以北宋所出为最多,常见有元丰、政和等折二钱。

折三钱:一枚当三文、折合三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种及数量均少,如北宋庆元、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钱中,均有折三钱。

折五钱:指一枚值五文、折合五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3.2 ~ 3.6 厘米,轻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钱中,均有折五钱。亦有称“当五钱”者。

大钱:泛指“当十”以上、包括“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在内形体较大的高额钱。此类钱之大小轻重无一定规律,且时有大小错出、轻重倒置现象,多系经济困顿、通货膨胀的产物。自唐代当十开元到清朝当千咸丰,历代大钱层出不穷,名类繁多。至于新莽的“大布黄 ( 当 ) 千”、“一刀平五千”,三国孙吴的“大泉当千”以及五代刘守光的“应天元宝”背“万”即当万钱,更是徒有虚名、变相榨取民间财富的虚值大钱。

榆荚钱:又称“荚钱”,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 ( 榆钱 ) 的小钱。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半两”,民间即呼为“榆荚钱”。

鹅眼钱:或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如从东汉末年至六朝间所出劣质特小“五铢”钱,一般被统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

男钱:旧时传说妇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钱。如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丰货”,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称为“男钱”。

女钱:南朝梁武帝所铸“五铢”,因其轻薄弱小而被称为“女钱”又谓系对“男钱”而言,妇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传说,不足信。

稚钱:三国蜀汉“五铢” ( 一说梁五铢 ) 中有种钱体轻薄、文字纤弱、穿孔特大之“五铢”,被称之为“稚钱”。与“女钱”一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及儿童的鄙薄与轻视。

官炉钱: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设炉监铸的钱。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币,一般也被视作官炉钱。

私铸钱: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因意在牟利,私铸钱一般比官炉钱轻小粗恶;从铜质到文字都明显劣于同时官炉所出之钱。然各代私铸钱虽禁难止,存世数量均不为少。

后铸钱:后世启用前代年号补铸或重铸的钱。如“大中通宝”部分记地钱,即于洪武年间按洪武钱制补铸的,“泰昌通宝”系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启帝补铸。此类钱币即为后铸钱。

镇库钱:铸钱工场正式开炉浇铸前,为进贡、纪念或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钱。如“大唐镇库”、“咸丰元宝”特大“镇库”钱等。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绝少。

套子钱:通过不同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龙的钱。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币值等级配套;全昌开元以背文铸地配套;“唐国通宝”可以不同字体配套;“淳熙通宝”可按记年、记监配套;“顺治通宝”可据五种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种、数量及风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为最有名、最珍贵的“套子钱”。

厌胜钱:又称“厌胜钱”。“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铸成钱币形态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纪念品统称为“厌胜钱”。一般仅供佩带玩赏用,而不作货币流通。我国自汉代起官、私炉均行鼓铸,品类甚多,且有发展,其中吉语、八卦、供养、撒帐、打马格及春钱等数种传世甚丰。除铜钱外尚有以金银制作者,不一而足。

吉语钱:厌胜钱属。一般分以通用钱号添铸吉语以及吉语为文、加铸图像两类。如“五铢”钱面添铸“君宜侯王”、“长宜子孙”等吉语;“嘉庆通宝”背铸“万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类则面文为“长命富贵”、“龟鹤齐寿”,钱背则见各种吉祥及辟邪图像等。

八卦钱:厌胜钱属。钱面为八卦图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文多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对应生肖图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圆形。民间多以此钱可避邪保安,所铸甚多,大小版式各异,精粗互见。

撒帐钱:厌胜钱属。旧时女子婚嫁仪典上,女宾以金钱彩果抛撒其新房帐下;此种特铸抛撒之钱谓之“撒帐钱”。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为民间沿袭。钱文多系“金玉满堂”、“忠孝传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异,面背或有各类吉祥图案装饰其间。

供养钱:厌胜钱属。亦称“供佛钱”、“庙宇钱”。旧时官方或寺院所铸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钱币。以元代所出最多。钱面除沿用年号、国号文字者,更有“香花供养”、“大安福寺”、“宝珠菩萨”、“进香直社”等;背文则有“神”、“护圣”、“香殿”等等。此类钱制作粗疏,形体偏小,传世不多。

马钱:亦称“打马格钱”。或面或背铸有骏马图像;钱文为武将或良马名,如“魏将吴起”、“唐将散骑”、“追风之马”、“千里之马”、“飞黄”、“渠黄”、“赤兔”、“龙驹”等数十百种。马钱为宋代前后作打马游戏用,格局类似棋牌,惜今已失传。

春钱:面背铸有男女交媾秘戏图像,间有文字如“风花雪月”等。旧时由长者授于新婚子媳,或作传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孙用,类乎古代春宫图识或风月定鉴等。

冥钱:又称“羡瘗 ( 音义 )钱”、“明器”。专为死者殉葬铸制之钱,有铜、银、锡、铅、陶、泥数种。自秦汉特小“半两”、“五铢”起,历代均有所出。除“消灾”、“太平”等类钱文,近代出土辽代之“清宁二年”、“大康六年”均为记年之冥钱珍品。

连钱:指一炉所铸因未曾錾开而连在一起的两枚古钱。如战国晚期的“四布当”、新莽的“刀”等均有“连钱”。

钱树:指一炉所出因未曾錾切而与槽铜连成一体的一串钱,看去仿佛枝叶对称的小树,状如“”,故称“钱树”。存世有“祺祥通宝”钱树等,极为珍罕。

大样:同一年号和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径大 0.1 ~ 0.2厘米者,称“大样”钱。如系平钱即叫“小平大样”,折二钱则为“折二大样”。

小样:与“大样”相反。同一年号及等级的钱因铸地、炉次不同,所出钱较正常钱径小 0.1 ~ 0.2厘米,则为“小样”钱。如“小平小样”、“折二小样”。大、小样几乎各类钱都有,不胜枚举。

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铸母:一般通称“母钱”。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浇铸以供成批造钱用的母钱。铸母虽稍逊于雕母,然其质地、品相依旧异常精美。

铁母:铁钱的母线。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子钱:以母钱翻砂大批浇铸出来的铜钱或铁钱。一般正用品及传世品均系“子钱”。样钱可分两类:由造钱主管机关呈送帝王以供审阅、抉择的样钱叫“进呈样钱”,多由铜、蜡、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颁发至各地造铸炉场当作样品或母钱的样钱叫“部颁样钱”。样钱亦具母钱精良优美的特性。

试范钱:铁钱 (含铜钱) 正式开铸前先以铜汁试浇的钱样,亦称“试样钱”。

初铸钱:最初以钱范或母钱范铸出来的子钱,或谓“头炉钱”。此类钱较后铸者显得精整,文字峻深,边廓坚挺,品相佳美。

锈色:古钱表面着锈后呈现出的色泽。因古钱遭际不同而各有千秋。铜钱遇酸性环境呈现出的绿锈有“松绿”、“瓜皮绿”或“靛蓝”色;遇喊性环境则显现红色,可见“朱砂锈”、“鸡血斑”等;在中性环境中因表层氧化可显出水银色,俗称“水银古”。古钱年久生成的锈色自然、透彻,锈层坚硬板结,与作伪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锈不同。

生坑:出土未久呈现新鲜锈色的古钱谓之“生坑”。或虽出土有年然锈色未遭损坏,一如现坑时模样者,一般也称“生坑”。

熟坑:出土多年表层虽受磨损、氧化,但依旧留存部分锈迹的古钱,称为“熟坑”。旧谱又释为“老生坑”,文义欠精当,以统用“熟坑”为宜。

传世古: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因长期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亮,是谓“传世古”,又称“黑漆古”。此类钱若经长期把玩抚摩,而使钱文及内外廓露出红润铜色,钱肉依然黑亮,则为“传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陌”与“佰”、“百”通。钱币交易中每吊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足佰”。 短陌意与“足陌”相对。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旧时一般短陌定数以八十文为陌。

省陌: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数 ( 八十字 )之钱充作百文行使更称“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为百,后更为减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为“佰”的;实质是金钱交往中政府对百姓或富者对穷者的一种盘剥现象。

制钱:明清两代按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铜钱,概称“制钱”。以此区别于前朝历代旧钱及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如“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官铸钱均属制钱。

普尔钱:“普尔”为维吾尔语,意即为“钱”。清乾隆年间新疆始铸方孔圆钱,因用其地所产红铜铸造,故钱色发红,遂又称“新疆红钱”。其时先后铸制红钱即“普尔钱”的有伊梨、阿克苏、叶尔、喀什葛尔及库东等局。

阿堵物:即钱。“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意。时人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其妻故将铜钱堆绕床前,夷甫晨起,呼婢“举却阿堵物” ( 搬走这个东西 ) ,仍不言“钱”。后人遂有以“阿堵物”戏称钱者。

古钱币收藏中的常用名词来源:

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商夏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起,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由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空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弧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布,包括(金斤)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既金钣,又称"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又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金饼----一般指汉代的麒麟金和马蹄金.是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币.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白鹿皮币----西汉武帝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汉武帝时,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做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既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但不见实物.

白金三品----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互相对称之钱,其钱文、轮廓、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质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正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金背----时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净化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经过二次熔炼净化的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徽宗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沙毛钱----宋代的一种私铸钱。在铜质中掺杂沙泥铸成。

钱币学----研究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

大名誉品----为历代钱币学家所重视的名声极大的珍罕钱币、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飞钱----唐代官办的汇兑业务。商人外出经商,可将铜钱交给京城有关机构(诸道进奏院及诸军),然后轻装去四方,凭券取钱。

交子----北宋的一种钞票,宋真宗时由张永发行于四川。每交面额一贯,每三年调换一次,称作一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钞票。

钱引----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记崇宁四年(1105)令诸路更用钱引,准新样印刷,四川如旧法。

小钞----北宋的一种钞票。《文献通考》卷九记崇宁五年(1106),诏当十钱惟京师及陕西两河许行,诸路并罢,令民间于诸县镇寨送纳,给以小钞,自一百至十贯止,令通用行使,如川钞引法。

关子----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记绍兴元年(1131),有司因婺州屯兵,请椿办合用钱,而路不通舟,钱重难致,乃造关子付婺州。

公据----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

会子----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

湖会----湖广印造的会子,创始于宋隆兴初年。

盐钞----又称盐引,宋代的取盐凭证,是一种有价证券,可以作为代币流通。盐钞每一席领盐116.5斤,价6贯。

茶引----宋代的取茶凭证,性质和盐钞同,可以作为代币流通。

坐龙----中国银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态而得名。

立龙----中国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根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可分“水龙”和“旱龙”两大类。

飞龙----中国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官局龙----中国铜元龙图之一。因币正面纪地文字铸官局两字而得名。用于福建、四川两省本省铜元背面龙图的区分。就龙图本身而言,其应归属坐龙类。

大清龙----中国清代机铸币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因币正面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或“大清铜币”而得名。在铜元中,根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可分“水龙”和“旱龙”两大类。

旱龙----中国铜元龙图之一。因龙图下方无水波纹而得名。与水龙对举,通常用于“立龙”、“大清龙”两类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的版别区分。

水龙----中国铜元龙图之一。因龙图下方有水波纹而得名。与旱龙对举,通常用于“立龙”、“大清龙”两类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的版别区分。

珠圈龙----中国铜元龙图之一。因龙纹外铸有珠圈而得名。通常用于同类龙纹中有无珠圈的版别区分。

长须龙----清代机铸币中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版别区分,但也有用于其他银币、铜元龙纹的版别区分。

短须龙----清代机铸币中龙图之一。因龙须稍短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版别区分,但也有用于其他银币、铜元龙纹的版别区分。

反龙----清代银元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的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区分。

大尾龙----清代银元龙图之一。系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的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的版别区分。

曲须龙----清代机铸币龙图之一。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区分,但也有用于铜元龙纹的版别区分。

游龙----中国银币龙图之一。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三年(1911)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区分。

驼背龙----清代铜元龙图之一。因龙形作驼背状得名。常见于江苏、江西、清江等地清代铜元。

花星----清代机制币上的星纹。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长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和圆点星等多种类别。通常铸于金、银、铜币的正面中央和面背两侧。是区分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上缘----铸币的上端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机铸币的形制描述。

下缘----铸币的下端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机铸币的形制描述。

边道----铸币周缘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边和本洋边等多种。是区分清代、民国机铸币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珠圈----由众多的圆点组成之圈。通常铸于面背中央与边缘之间,起装饰作用。有无珠圈,是区分清代铜元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4 05:34 , Processed in 1.109243 second(s), 19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