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纸邮票钱币网

 找回密码
 现在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邮票 钱币 银元
查看: 3192|回复: 1
收起左侧

[2011] 2011-15 明清家具-坐具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8-9-2 2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中国邮政定于2011年6月20日发行《明清家具-坐具》特种邮票1套6枚,小本票1本。详情如下:
志号:2011-15
zuoju1.jpg zuoju2.jpg zuoju3.jpg
图序              图  名                                      面 值         发行量
(6-1)T   清紫檀剔红嵌铜龙纹宝座                  80分        1150.08万
(6-2)T   明黄花梨交椅                                   1.20元      1150.08万
(6-3)T   明黄花梨镂空福字纹四出头官帽椅    1.20元      1152.12万
(6-4)T   明黄花梨雕螭纹圈椅                         1.20元      1152.12万
(6-5)T   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     1.20元      1150.08万
(6-6)T   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                  1.20元      1150.08万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枚数:12枚(一、二图各6枚/张;三、四图各6枚/张;五、六图各6枚/张)
整张规格:244×107毫米
小本票编号:(43)2011
zuojuben1.jpg zuojuben2.jpg
小本票成品规格:175×110毫米
小本票售价:16元
版   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马刚、于山
责任编辑:王静
印 制 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2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着其在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古代家具以明清家具最为杰出,明以前的家具也基本不存世。 明清家具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古典家具收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审美、价值、文化、情感、传承等多层次的思考。
  根据家具方面专家的建议,家具邮票拟按照功能分组发行,包括坐具、卧具、承具、庋具、杂具等。坐具邮票拟表现交椅、宝座、圈椅、鼓墩等。
  交椅亦称胡床,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作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
  宝座又称宝椅,一般单独使用。在明清一般置放于皇帝或后妃寝宫的正殿,后置屏风,边置香几、宫扇等。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鼓墩又名“绣墩”、“坐墩”,因它仍保留着鼓的形状,故名。鼓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保留着蒙皮革、钉铆钉的形式。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女子常在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
zuojuda1.jpg zuojuda2.jpg zuojuda3.jpg

专业的邮币卡交流交易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本站规则|联系|小黑屋|花花纸邮币卡网 ( 苏ICP备19047458号-1 )

GMT+8, 2025-8-2 07:33 , Processed in 1.093676 second(s), 23 queries .

版权所有 @ 南京阿库鲁鲁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